(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广泛普及、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普遍增强,生态环境问题极易引发舆论关注。面对频发的生态环境舆情,唯有将应对重心沉到一线、落在实处,才能从源头化解矛盾、赢得公众信任。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舆情呈现多元化、高频化、易发酵的特点。舆情来源既有主流媒体曝光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也有自媒体发现的违法行为,还有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反映的身边生态环境问题。这既体现了公众监督意识的增强,也暴露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企业等主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到位的问题。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舆情的产生,表象在线上,根源在线下。化解生态环境舆情的根本之道,不在屏幕之间,而在污染防治一线。屏幕前再迅速的回应,若无扎实的线下整改作为支撑,终究是空中楼阁。当线上舆情出现时,线下更要以治理为要。
监测预警要“实”。应织密线下监测网络,以建立“人工+智能”监测网络为基础,让监测工作更具行动力。生态环境部门应形成舆情监测与执法巡查有效联动的闭环机制,将存疑问题及时转化为具体的现场核查任务。探索在网格化监管工作中嵌入舆情预警功能,使网格员成为舆情前哨。
响应行动要“快”。既要快速回应,更要快速行动。一些地方建立“1小时响应圈”,不仅应在1小时内发布声明,更应有执法人员在1小时内到达现场。要赋予一线人员一定的现场处置权。组建跨部门应急执法队伍,配备快速检测装备,确保随时能够开展专业调查。
问题整改要“真”。整改不是做给网友看的应急,而是推动生态环境切实改善的真功夫。可以推行整改清单公示制度,将整改的问题、责任、时限、标准等进行公开。建立整改“回头看”机制,比如在舆情平息后的第7天、第30天、第90天分别进行现场复核,确保整改措施持续见效、问题不反弹。
源头治理须“深”。对问题隐患前置介入,远比事后处置更为有效。舆情的根源在生态环境问题本身,应建立“舆情分析—执法重点”转化机制,从舆情高频问题中锁定执法重点区域与行业,进行预判性的精准治理。推行“环保会诊”制度,组织专家团队为企业进行环保体检,从源头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制度建设要“长”。制度的刚性是应对生态环境舆情的根本保障,可将舆情处置纳入常态化治理体系。建立舆情案例库,对每起舆情处置进行复盘,总结应对舆情的经验,形成标准规程。完善生态环境执法责任体系,明确各环节责任与问责标准,做到“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
生态环境舆情应对是检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试金石。线上声浪终会平息,线下生态环境改善却永无止境。以线下实干回应线上关切,以实际治理成效赢得公众信任,这才是生态环境舆情处置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