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苏州取消楼市限售:“家长式兜底”结束!普通人买房该算清这三笔账
发布日期:2025-11-21 23:09:41 点击次数:153

“以前大家心里有个‘定心丸’——政府在,房价不会崩。现在这个‘定心丸’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恐慌’。”当最后的限售政策退出,房地产市场的“隐性保险”被撕毁,这意味着什么?这期播客直指政策取消背后的卸责本质,带你算清三笔关键账:金钱账上,为何大部分人将成为输家;情绪账上,为何所有人记的都是“坏账”;以及最关键的相对收益账——当房子从“投资品”退化成“消费品”,你手里的钱放在哪里才更聪明?别再幻想买房必赚的剧本,现在是时候调整心态,系好安全带,学会为自己做风控官了。

主持人:哎,你最近有看苏州楼市那条新闻吗?朋友甩给我一条,说最后一道限售政策取消了,买卖自由了,问我是不是春天要来了。我第一反应你猜怎么着?不是高兴,是心里咯噔一下——这事儿不对劲啊,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嘉宾:我懂你这感觉,说实话,我第一反应也是‘出啥事了?’不是‘自由万岁’。你想想,这就跟家里那个管你特别严的家长,突然有一天拍你肩膀说‘以后你想穿啥、几点回家、跟谁玩,全归你自己管,我不管了’——你第一反应是狂喜还是心慌? 主持人:对对对!我就是心慌!我第一反应是‘爸,你是不是病了?家里是不是没钱了?’——这根本不是放权,是甩锅啊!你这么一说,我更觉得这事儿不简单了。那这背后到底意味着啥?你能不能帮我捋一捋? 嘉宾:其实吧,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家长式房地产’正式退休了。以前买房,你以为买的是钢筋水泥?不是,你买的是一个‘隐性保险’——地方财政给你兜底,政策门槛给你筛选对手盘,让你觉得‘这市场稳得很’。现在门禁全拆了,保险单撕了,情绪价值也清零了。你得自己扛风险了,懂我意思吗? 主持人:等等,你刚说‘隐性保险’,这词儿听着玄乎,能不能说得再白一点?我朋友肯定也听不懂,他就是个普通上班族,就想搞明白‘这政策到底对我有啥影响’。你能不能打个比方,比如……就像买个手机保险? 嘉宾:好,打个比方——以前你买房子,就像买个带‘价格保护险’的手机。你买的时候,保险公司(也就是地方政府)悄悄跟你说‘别怕,只要城市还在发展,房价不会崩’。现在呢?保险公司直接说‘我不管了,你自己看着办’。你心里能不慌吗?这保险一撤,你手里的手机(房子)立马从‘保值神器’变成‘可能贬值的消费品’。 主持人:哦——我懂了!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利好’,是‘卸责’!那现在我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算这笔账?总不能傻乎乎地冲进去吧?你刚才说要算三笔账,是哪三笔?能不能先说说最直接的‘金钱账’? 嘉宾:好,我们先说‘金钱账’。政策一放开,所有想卖房的人都能挂牌了,二手房市场瞬间爆炸。你作为买家,选择是多了,砍价空间也大了——听起来是好事,对吧?但问题来了:你接的到底是‘抄底机会’,还是‘接飞刀’?你根本不知道。而卖家呢?你邻居、你楼下的老王,以前不能卖,现在都能卖了——价格战是唯一出路。所以金钱账上,除了极少数捡漏的,大部分人都是输家。 主持人:啊……这我真没想到!我还以为放开是让市场更活跃,结果是让更多人一起踩踏?那‘情绪账’呢?你刚才说情绪价值没了,这具体是啥感觉?我朋友现在就天天焦虑,说‘政府都不管了,是不是房价要崩’——这算不算情绪账? 嘉宾:对,这就是典型的情绪账!以前大家心里有个‘定心丸’——政府在,房价不会崩。现在这个‘定心丸’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恐慌’。买家想‘我是不是在给站岗的人接盘?’卖家想‘再不跑,以后更卖不掉!’这种恐慌会自我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情绪账上,所有人记的都是‘坏账’——比亏钱更可怕的是,你连信心都没了。 主持人:天哪,这情绪账太真实了!我朋友现在连看房产APP都不敢点开,怕看到房价跌。那第三笔账呢?你说的‘相对收益账’,这又是个啥?是不是说‘我这笔钱放别的地方,是不是更划算’? 嘉宾:没错!这就是最关键的‘机会成本’。以前买房是唯一能跑赢通胀的‘超级资产’,现在不是了。你拿三百万,放在银行,稳拿3%利息,每年小十万;换成美元,能拿5%以上;或者干脆拿着现金,等市场到底。这么一算,买房的‘值博率’低得可怜——既没现金流,又没涨价共识,还背负情绪压力。它已经从‘投资品’退化成‘消费品’了。 主持人:等等,你说‘消费品’?那意思是我以后买房,得像买车一样想?买完就折旧,不能指望它升值?这……这我真得适应一阵子。那你说,我们普通人现在到底该咋办?总不能啥都不干吧? 嘉宾:对,得调整心态。第一,忘掉‘买房必赚’的剧本,那个时代结束了。第二,建好自己的‘财务安全垫’——别把所有钱押在房子上。第三,重新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当‘家长’不兜底了,你得自己当‘风控官’。买房前问问自己:我真需要住吗?我喜欢这个小区吗?我愿意为这份‘喜欢’支付多少‘消费’成本? 主持人:我懂了……这其实就是思想钢印的重铸啊。以前我们买房是为了投资、为了学区、为了升值;以后得回归到‘我需要一个家’这个最朴素的需求。那苏州这个政策,是不是意味着全国都要这么走?这是不是个信号? 嘉宾:是的,这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地方政府终于承认‘微操’没用了,选择让市场自己出清。这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一个高烧多年的病人来说,放弃无效治疗,接受一次痛苦的手术,可能是唯一的康复之路。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得系好安全带。 主持人:说得太对了……那最后,你能不能给咱们听众一个最接地气的建议?比如,我现在手上有笔钱,是该买房,还是该存银行?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 嘉宾:一句话:别指望房子帮你赚钱,先问问自己,你愿不愿意为‘住得舒服’花这笔钱。如果答案是‘愿意’,那就买;如果答案是‘想靠它发财’,那请三思——现在它不是那个‘工具’了。 主持人:好,这句话我记下了——‘别指望房子帮你赚钱,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为住得舒服花钱’。太实用了!那咱们这期就聊到这儿?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订阅关注,听更多精彩内容。下期我们聊聊‘租房是不是比买房更聪明’?你有兴趣吗? 嘉宾:当然有兴趣!租房这事儿,背后可有大学问。下期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记得提醒我带个计算器,咱们算算‘租金回报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