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告诉加沙难民营的孩子,未来会像“迪士尼乐园”一样明亮、干净、充满希望。他们只看见了废墟,一堵接一堵的墙被炸成了沙尘。所谓“重建样板区”,听上去像是魔术师想给观众变出的白鸽——只是,那只鸽子早在战争爆发时就没影了。
热闹的政策头脑风暴在冷冰冰的美国与以色列官僚会议室里上演。他们盯着地图,用红笔把“黄线”往南一划,抽掉58%的加沙,把剩下的北方留给哈马斯自己玩死循环。一面是“可以先让这里变成明天”,一面是“还得继续在地道里猫着过昨天”。至于和平,那是PPT里用得上,用在嘴里的时候却带着苦味。
美国专家拍着胸口说,这套“清剿、固守、建设”很拿得出手。伊拉克拉马迪?参考过。街区制胜?我们专业。可惜,这里不是某个美剧,可以剧情反转,孤胆英雄带领群众推翻暴政。只有一群等重建的普通人,被当作实验田里随时可能被铲掉的麦苗。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专家把这个重建愿景称为“迪士尼策略”。初听仿佛这里要开一座主题公园,里面贩卖“希望”和“明天”。实际上,无数加沙居民会说,我们想要的根本不是美式童话。我们想要清晨不再是枪声叫醒,不要孩子害怕去学校,不希望活成国际关系的棋子。
仿佛只要建起一座无哈马斯的街区,福利院和集市满地开花,所有人都能被这个样板洗脑,从此抛弃恐惧。可是现实呢?哪种疯狂政权,是靠几栋亮丽新房就能让人心生背叛?就连期望也充满苟且,居民受访时坦言,物资是恢复了,可废墟还在、不满还在。市场有苹果,却买不到明天。
以色列支持下的新武装力量,汗尤尼斯的胡萨姆·阿斯塔尔们喊话国际社会:“我们要的是正常过日子的权利,不要再被哈马斯胁持,也不想再被对立双方剥削。”听起来光明正大,反叛得堂而皇之,背后是以色列军方撒下的隐性保护网。加沙的地方势力似乎被推上前台,成为打造“无哈马斯区”的急先锋。可他们真的能掌握属于自己的政权吗?还是仅仅成为下一个新剧本里摆弄的临时配角?
停火期间,哈马斯对异见者的枪口一点不比战争时期收敛。逮人,搜家,割断外逃渠道,把所有潜在反抗绞杀在萌芽里。这种绝望感像盘旋不去的沙尘,把每个想喘气的普通人都黏在墙根。人们既盼着明天的重建,又怕哈马斯的报复,更怕自己只是在另一场权力游戏里继续做底牌。
阿斯塔尔领导的迈贾达部族,在以色列无人机的空中支援下,硬生生顶住了哈马斯的反扑。场面不比好莱坞电影逊色,但周围仍然是焦土与瓦砾。以色列军方的介入,让很多加沙人明白地瞪着眼:我们是为谁而战?是为了以色列的安全版图,还是为了自家的孩子长大后不用再背着慢性饥饿与仇恨?
“两个加沙”——这不是国际外交的意外结果。是一场设计精巧的分裂实验。重建与否,已不由当地人决定。国际资本、第三方机构、阿拉伯世界默然走远。所有人都说支持和平,却没有人愿意先布施一袋水泥进哈马斯手里。
至于和平传播中心那些漂亮的国际计划书,说要建立临时过渡政府,“讲规则,有制度”。听着耳熟。现实却总让这种言辞破产。最难的不是组建武装,不是驱逐哈马斯。真正难的,是用废墟堆成文明,用裂痕填满规则。外部力量可以插手,利益可以流动,但信任不会凭空长出来。每一次重建的口号,都是在废墟星空下发呆的孩子不再相信童话的开始。
我有时候怀疑,这世界真把加沙人民当成现代社会实验里的白老鼠。他们的命运,被不停地推敲、规划、改造,却一直活在暴力与破坏的昨天。国际法、和平模板、20点计划……这些唱得响亮的数字,只有废墟和痛苦做注脚。
等到下一个黎明,不知道是又一轮空袭还是真有一辆水泥车真能驶入这片失落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