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冬天,朝鲜半岛的雪下得特别大。一个21岁的安徽小伙子张崇岫,背着照相机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里爬行。子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他一边躲子弹,一边按快门。这个场景,成了他后来几十年最常做的噩梦,也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回忆。
你可能没听过张崇岫这个名字,但你一定见过他拍的照片。那些志愿军战士在雪地里冲锋的黑白照片,那些冻得满脸通红却依然紧握钢枪的年轻面孔,都是这个当时才21岁的小伙子用命换来的。说实话,现在咱们刷手机看战争片都觉得刺激,可当年张崇岫是真真切切地在枪林弹雨里打滚。他常说:"搞摄影,胆子要大。我在战场拍摄的时候,一边按动快门,一边躲子弹,只有贴上去,才能拍出好照片。"这话听着潇洒,可细想之下,得是多大的勇气啊!
1950年11月,长津湖战役打得最惨烈的时候。张崇岫跟着部队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里行军。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胶卷都得捂在怀里,要不然就冻得没法用。有一次他为了拍志愿军冲锋的镜头,硬是跟着突击队往前冲了200多米。拍完才发现,自己的棉裤都被子弹打穿了两个洞。战友们都说他命大,他却笑着说:"这算什么,胶卷没曝光就行。"
要说张崇岫最出名的一组照片,还得数1951年初拍的那组"雪地追击"。当时志愿军在东线追击南朝鲜军队,战士们要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跑几十里山路。张崇岫为了拍到最真实的画面,愣是跟着先头部队跑了整整一天。照片里那些气喘吁吁却依然斗志昂扬的战士,那些被冻得发紫却依然紧握钢枪的手,后来都成了抗美援朝最经典的影像记忆。
最让人动容的是,张崇岫不光拍战士们的英勇,还特别会捕捉那些温情的瞬间。1951年5月,他拍到了一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会师的照片。照片里两国战士抱在一起又笑又跳,有个朝鲜小姑娘还给志愿军战士戴上了花环。这些画面后来被印成明信片,在前线广为流传,成了鼓舞士气的精神食粮。
要说张崇岫的摄影有什么秘诀,那就是"近"。他总说:"离得越近,拍得越真。"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可要命。1951年6月攻打美军机场时,他为了拍到爆破铁丝网的瞬间,硬是摸到了离爆破点不到50米的地方。气浪把他掀出去好几米远,相机都摔坏了,可他护着的胶卷却完好无损。后来这组照片成了研究志愿军战术的重要资料。
战争结束后,张崇岫的很多照片都被军事博物馆收藏。但他自己最珍视的,却是那些记录普通战士日常生活的照片。有张照片拍的是几个小战士围着铁皮桶烤火,桶里煮着雪水泡的炒面。他说:"这些孩子有的才十七八岁,在家里还是撒娇的年纪,在战场上却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如今再看这些老照片,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张崇岫的镜头里,志愿军战士很少有摆拍的姿势。要么是在冲锋,要么是在行军,要么就是累得直接睡在雪地里。这种真实感,正是他用生命换来的。他常说:"我不是在拍照,我是在替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活着。"
2000年,已经70多岁的张崇岫回到朝鲜旧战场。站在长津湖边,老人突然泪流满面。他说耳边又响起了当年的枪炮声,眼前又浮现出那些年轻的面孔。随行的记者问他后不后悔当年的选择,老人擦了擦眼泪说:"后悔?要是再年轻一次,我还得去!那些孩子们的故事,总得有人记下来啊!"
想想也是,历史不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组成的吗?张崇岫用他的相机,为我们留住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记忆。现在咱们看着这些老照片,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热血与信仰。这大概就是历史照片的魅力所在吧——它让记忆有了温度,让历史有了面孔。
说来也巧,张崇岫后来带的徒弟里,有个年轻人问他:"老师,您当年就不怕死吗?"老爷子点了根烟,慢悠悠地说:"怕啊,怎么不怕?可比起死,我更怕那些英雄的故事没人知道。"这话说得实在,现在想想,要不是有他这样的战地记者,很多感人的故事可能就永远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所以啊,下次你在博物馆看到那些抗美援朝的老照片时,不妨多看一眼。那不仅仅是一张张黑白影像,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而把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人,正是像张崇岫这样,用生命在记录历史的"镜头背后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