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金灿荣放话:俄远东必须归还!蒙古也得一块来!连本带利全拿回!
发布日期:2025-10-11 00:36:33 点击次数:72

说起金灿荣,很多人立刻想到他那句石破天惊的话:俄罗斯远东地区早晚得回到中国手里,蒙古国也跑不了,历史账要连本带利一块算。

这话不是酒后戏言,也不是情绪宣泄,而是基于一段血淋淋的历史和正在加速演变的现实逻辑。

19世纪中叶,大清王朝内忧外患,国力崩塌。

沙皇俄国趁虚而入,用两份不平等条约,硬生生从中国东北割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1858年《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被划走;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参崴和库页岛——再度易主。

这两刀,直接把中国东北的出海口砍断,把龙兴之地变成异国疆土。

这不是简单的领土变更,而是帝国衰败时被强盗破门而入的耻辱。

蒙古的命运同样令人扼腕。

清朝时期,外蒙古虽享自治,但军事、外交、宗教尽在中央掌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央政权瞬间瓦解,外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独立”。

这独立有名无实,全靠外部势力撑腰。

1945年雅尔塔会议,美苏秘密交易,以承认外蒙古独立换取苏联对日作战。

国民政府被迫接受。

1946年,外蒙古正式脱离中国,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

这段历史,不是模糊的“分离”,而是主权被外部强权强行剥离的过程。

今天回看,这些土地的丧失,不是因为地理遥远,而是因为国力孱弱。

当一个国家连首都都守不住,边疆自然任人宰割。

现实正在反转。

俄罗斯远东面积621万平方公里,2025年人口仅约8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3人。

广袤的原始森林、丰富的矿产、世界级的油气田、太平洋沿岸的不冻港——资源富集到令人眼红,却因无人开发而荒废。

基础设施老化,年轻人持续外流,经济长期依赖莫斯科输血。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人均收入折合人民币不到4000元,远低于俄罗斯西部。

莫斯科嘴上高喊“向东看”,但七千公里的距离让政策落地大打折扣。

远东不是不想发展,是俄罗斯根本守不住这么大一块地。

中国没有派一兵一卒,而是带着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进入。

2023年,中国对俄远东直接投资超1600亿美元,落地79个重大项目。

农业公司承包荒地种植大豆玉米;林业企业建厂加工原木;港口物流公司运营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货运航线。

中国货轮频繁停靠,卸下轻工业品,装走资源原料。

俄罗斯政府一边欢迎投资,一边焦虑中国影响力渗透。

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暴露了其控制力的虚弱。

蒙古国的情况更极端。

156万平方公里国土,仅350万人口,经济命脉完全系于矿产出口。

2024年,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82%,铜、煤炭、焦煤列车日夜不停驶向中国口岸。

中国企业参与修建铁路、公路,提升物流效率。

蒙古尝试推行“第三邻国”政策,拉拢美国、日本、韩国,试图平衡中俄。

但现实冰冷:美国无法替代中国市场,日本买不动蒙古的矿。

2025年,蒙古计划开发风能和太阳能,戈壁滩上光照充足、风力稳定,可谁来投资?谁来建网?谁来消纳电力?

答案依然是中国。

多家中国能源企业已启动实地考察,准备进入。

经济捆绑不是阴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金灿荣的判断,正是基于这种结构性变化。

他不是幻想武力收复,而是看到:俄罗斯对远东的控制正在空心化,蒙古对中国的依赖正在刚性化。

时间站在中国这边。

中国人多地少,有向外拓展的内生动力;远东地广人稀,有引入外部要素的迫切需求。

两者相遇,不是偶然,是必然。

这种趋势已有先例。

1990年代以来,中俄重新谈判边界。

2004年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中国收回黑瞎子岛西半部。

虽只是一岛,却证明:国力强了,历史问题就有谈判筹码;国力弱了,连家门口的岛屿都保不住。

金灿荣的逻辑直白而锋利——远东俄罗斯守不住,蒙古离不开中国,实力对比逆转,联系只会越来越紧。

但反对声音同样强硬。

普京多次强调:远东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领土,任何质疑都是对主权的挑衅。

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对“黄种人涌入”高度敏感。

蒙古精英阶层普遍接受西方教育,对“被中国吞并”怀有深层恐惧。

他们努力维持外交平衡,哪怕效果有限,也要做出姿态。

国际局势更充满变数:中美博弈加剧可能迫使俄罗斯收紧对华合作;俄乌冲突长期化可能抽走远东本就稀缺的资源。

这些变量,足以打断任何线性推演。

所以,金灿荣的说法,本质是一种战略推演,而非现实预言。

他真正想说的是:中国已有能力重新定义与周边的关系,不必再被动接受历史强加的边界格局。

但必须清醒:主权问题没有捷径。

中国官方立场始终明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所谓“回归”,绝不可能以强制或武力实现。

真正可能发生的,是另一种回归:经济深度融合、文化相互渗透、人员自由流动。

远东超市卖老干妈,学校开中文课,医院用中国设备;蒙古学生大量来华留学,矿产供应链完全对接中国市场,新能源项目由中国资本主导。

这种“软性存在”,比插国旗更持久,比划界碑更深入。

一百多年前,沙俄用枪炮逼签条约;今天,中国用市场、资本和技术让远东和蒙古主动靠拢。

这不是复仇,是实力的自然延伸。

普通人能做什么?

了解历史,看清现实,拒绝情绪化口号。

真正的民族自信,不是喊“收复失地”,而是用实力让曾经失去的东西,以更体面的方式回到生活圈。

2025年,世界处于大变局临界点。

中俄蒙三角关系,既是历史伤疤的延续,也是未来秩序的试验场。

远东会不会“回来”?

蒙古会不会更靠近中国?

答案不在演讲稿里,而在每天发生的贸易数据、投资协议、人员往来中。

时间会给出最终裁决。

而我们,正站在历史转折的刀锋上——看得见过去,摸得着现在,却猜不透未来。

唯一确定的是:中国不再弱小,历史不会重演,但也不会简单倒流。

它将以更复杂、更现实、更不可阻挡的方式,重塑这片土地的命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