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山脉搞烟花秀,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疯狂。果不其然,9月19号傍晚那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视频一上网,瞬间就炸了锅。
日喀则那边反应也快,9月21号凌晨就发了个通报,措辞很官方,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经成立了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通告最后还客气地感谢广大网民的关心和支持。这套流程下来,标准得不能再标准,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压力。毕竟,那地方是喜马拉雅,不是谁家后花园。
这次玩火的艺术家叫蔡国强,泉州人,后来去了日本,又去了纽约,在国际上名头不小。他最擅长的就是用火药搞创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大脚印”,就是他的手笔。按理说,这种级别的艺术家,做事应该有分寸。
主办方那边也很快出来解释,听着倒是挺委屈。他们说用的烟花彩色粉末都是能生物降解的,污染物排放在国际上都过了环评标准,连国际奥委会都点头认可过。而且这次燃放等级是最低的V级,噪音和光污染比咱们过年放的夜间烟花小多了,就是为了不打扰环境。
听着是挺完美的,一套“预防一监测一恢复”的组合拳,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比如,提前把牧民的牛羊赶到安全区,用盐砖引开鼠兔这些小动物。放完之后,立刻清理现场,还给草甸和农田翻土,修复植被,保证不留后患。
可网友不买账啊。问题就在这儿,技术上的环保,跟人们心里的那道坎儿,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人觉得,有些地方,就是用来敬畏的,它的价值就在于那份原始和纯净。你开着车,带着团队,扛着设备,跑到雪域高原去“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打扰。这就像在图书馆里开派对,就算你事后把垃圾都收走了,那股不对劲的感觉也留下了。
这就有点意思了。始祖鸟,一个卖顶级户外装备,鼓励大家走进自然、探索自然的牌子,这次却成了把商业和艺术带进自然,并引发争议的主角。这种行为和品牌精神之间的微妙错位,比烟花本身更值得玩味。消费者买的是一种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结果品牌方直接在自然的“圣殿”里搞起了大动作。
所以你看,这事儿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环保不环保”的技术讨论。它变成了一场关于价值观的碰撞。一方是追求极致艺术表达和商业曝光的现代逻辑,另一方是根植于许多人心中的,对自然、对远方、对“净土”的一种近乎精神洁癖的守护。蔡国强的火药,点燃的不仅仅是喜马拉雅的夜空,更是这两种价值观之间早已存在的巨大张力。
技术上的环保,能不能抚平心里的那道坎儿?这事儿,调查组的报告恐怕也给不了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