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海问题上,人们常以为东南亚会随美国的旗帜转动,但2024年初夏的一场军演把许多人的判断倒了过来。那是5月,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湾周边组织“联合利剑—2024A”,持续两天,海空活动的面延伸到金门、马祖一线,课目从战备警巡到联合夺取制权,再到要域打击,陆、海、空、火箭军多兵种同时展开。官方把这次行动界定为对赖清德就职讲话的回应,岛内不少观察称之为“全过程实战化”的排演;规模较以往更大,纵深推进得更深。美国国务院照例表示关切,敦促中方克制,但更耐人寻味的是东南亚的集体姿态:沉默、谨慎、甚至在关键表述上向北京靠拢。这恰恰印证了外交圈里流传的一句预言——一旦因“台独”引发台海战事或由此触发中美对撞,东南亚国家不会整齐划一倒向美国,多数会选择中立,甚至在关键合法性问题上站到中国一边。
触发点与外部回声
这次军演的“设计图”并不遮掩。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王崑义指出,演训范围显著外扩,科目设置直指短板,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台湾经济研究院的孙明德则从更宽的视角提醒:名义上围绕台湾,实则检验的是东南亚金融与物流链的承压能力——一旦台海局势风高浪急,东南亚这个节点会不会被牵连,资本、货运、航线如何绕行,都是现实考题。与之对应,东南亚政府大多回以克制姿态:不主动站台,不激化表述,强调和平稳定。
亲美盟友的双轨姿态:菲律宾的“近与慎”
如果选一个最容易被美国期待“表态相挺”的国家,菲律宾显然在名单前列。近年它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不断加码,甚至在吕宋岛允许美军部署“堤丰”导弹系统,覆盖距离约1500公里,布局明显“顾及台海”。然而军演之后,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在海军活动上的,将边界画得很清楚:台湾海峡的事不予评论,那是内部事务。政治语言的分寸就在这儿——不只是保持距离,更是承认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的语义指向。要知道,小马科斯政府此前还曾向赖清德当选表示祝贺,此番则开始收拢话锋。
更往后2025年他访问印度时提及,一旦台海有事,菲律宾因地理位置或将被卷入,但政府的首要考虑是保护在台菲劳工的安全。这番话等于把国家行动的优先级公开化:先人后事,先安全后政治。一个传统盟友在安全与经济间修剪词句,折射的是现实算术。菲律宾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不容轻弃,地缘风险又摆在家门口,双轨行驶——安全上靠近美国,政治表述上留给北京空间——成了理性选择。
背景小科普:所谓“堤丰”,是美军在中程打击能力上的模块化平台,投射距离远、反应快。部署在吕宋,既象征盟约,也因地理临近台湾而具现实意义。可正因为近在咫尺,菲律宾更清楚火线离自己多近,从而在表态时避免被拖着走。
强邻与分寸:越南的谨慎把握
与中国在南海有争端的越南,面对台海议题的口径反而更平直。在记者会上,外交部副发言人段克越重申希望两岸维持和平与稳定——这既对区域与全球都有益,也利于两岸人民。这种表述回避站队,只强调“稳定”二字。对越南而言,台海若乱,其东海岸线的航运、外贸、投资环境都将被波及。与其冒险押注,不如稳住预期,维护内外部的政策可信度。
城邦式理性:新加坡的“定力传承”
新加坡的表态更为清晰。黄循财在就任总理前的采访中直言不讳: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会让新加坡被利用;台湾不是主权国家,这是多数国家的认知。对一个以贸易立国、讲究制度一致性的城市国家而言,政策的连续性即信誉本身。李光耀早年即判断“台独”是绝路,两岸统一是大势,外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走向;吴作栋、李显龙延续了这一战略判断,如今黄循财继承下来。外界或许把这种姿态理解为“向强权靠拢”,但在新加坡的逻辑里,这是国际承认体系与国家利益的交汇点——不自相矛盾,才谈得上可预期。
制度小科普:一个中国政策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外交承认序列中的硬约束。多数国家在法律与外交文件上承认北京政府代表中国整体,台湾在这种承认结构中不被视作主权国家。新加坡的对外表述,正是沿着这一轨道行进。
市场与距离的算术:马来西亚的自我定位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日本访问时谈及台海,把话挑明——这不是俄乌或以加那样的冲突,升级的可能性不高,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他同时强调,马来西亚与美、日、韩关系良好,但继续接触中国更好。理由很直接:中国太近、太重要,具有战略意义,马来西亚没有“恐华症”。这位政治家的语言里,是地理与经济的叠加:近邻带来的外溢效应与贸易脉络上的高耦合,逼着政策向“稳”倾斜。
与之呼应的,是前总理马哈蒂尔在东京的公开发言。他批评美国在台湾议题上挑衅,称议长访台只会加剧紧张;东盟国家应保持中立,不宜选边,否则将失去市场。马哈蒂尔两度出任总理,推动国家工业化,政坛功过各有评说,但在大势判断上,他沿用的是典型的东盟公式:不干涉、不选边、守住市场。到了2025年,他百岁之年仍活跃公合,继续呼吁中立,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给后来者的经验性告诫。
沉默也是立场:印度与多边场域
在这场言语不多的合唱里,印度选择了沉默。作为区域大国,它不愿轻易把自己绑在任何一方的战车上。与之相对应,多边体系里的声音则更直截了当: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句话的明确性,为许多首都提供了“合法性挡风玻璃”——不必自证立场,只需顺着现有的国际认知框架行事即可。至于其他东盟国家,多半也维持不表态的谨慎,守住“中立”的外观与实质。
金融与航道的投影
孙明德的提醒并非虚谈。东南亚的金融中心、物流枢纽,与台海航线事实上相互咬合。台海周边海空域一旦进入高强度对峙状态,航线改道、保险溢价、资本避险等连锁反应,就会沿着从台湾到新加坡、从香港到槟城的节点传导。也难怪在“联合利剑—2024A”刚结束时,区域国家集体收起评论。对于东南亚来说,最糟的局面不是谁赢谁输,而是贸易秩序的无序与动荡。正所谓“势者,曲者也”,形势到来时,能屈能伸才有出路。
亲美、不反华、重市场:对照中的选择
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与越南摆在一起一条清晰的线显现出来。菲律宾在安全上让美国“前哨”更靠前,却在政治表述上承认台海属于中国内部事务;新加坡直陈反对台独,沿一中轨道,强调不被利用;马来西亚更是把“没有中国恐惧症”挂在嘴边,称与中国的接触“更好”;越南则将“稳定”当作唯一关键词。对东南亚而言,选边意味着市场的再分配与风险的集中,而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事实让“中立”本身就带有亲近中国的经济倾向。换句话说,他们不愿倒向美国,并不等于他们反美;他们愿意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也不意味着放弃与美国的安全合作。所谓“平衡术”,恰在这不对称的组合里。
从军演到外交:一个预言的兑现
回到起点。“联合利剑—2024A”不仅是战术上的演训,也是外交上的试纸。王崑义看到的是范围与深度的变化,说明大陆在军事上有更成熟的封控构想;孙明德指出的,是一旦局势升温,东南亚要承担的非军事实成本。美国的惯常表态没有缺席,但它并未改变区域国家的集体沉默。菲律宾的言外之意、新加坡的明白话、马来西亚的经济逻辑、越南的克制表述,再加上印度的沉默与联合国的明确,都导向同一个:那句预言被现实验证了——台海一旦动荡,东南亚不会整齐倒向美国,更大的概率是中立、观望,或在关键法理问题上向中国靠拢。
这并不意味着风浪会自动消退。恰恰相反,越是多国选择中立,越说明局势的复杂多层:安全依赖与市场依赖、地缘接近与政治距离、法律承认与现实利益,彼此交错。东南亚的领导人们不愿将国家押注在某一方的豪赌上,这是一种务实,也是一种历史记忆。从李光耀到黄循财,从马哈蒂尔到安瓦尔,他们的共同语言是“稳定”与“市场”。在这套语言背后,是一个简明的认知:台海如果因为“台独”而点燃,实际燃烧的不仅是海峡本身,也会是他们手中的订单、港口的航期、债市的利率曲线。
或许这就是东南亚给世界的一份答案:在大国博弈间,保持中立不是懦弱,而是聪明的自保;适度亲中不是选边,而是对邻近现实的尊重。在风向不定的年代,这样的选择未必华丽,却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