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那艘冒着浓烟的船,还没彻底沉没,特朗普已经站在佛罗里达的竞选集会上,情绪高昂地宣布:“我们现在不只是执法,而是在打一场真正的战争。”
这句话的分量,不仅是一次禁毒行动的口号,而是美国总统亲手把执法的边界推到了战争的门口。
事情发生在2025年9月7日。加勒比海风平浪静,美军一艘濒海战斗舰在委内瑞拉北部公海发射导弹,将一艘涉嫌贩毒的中型船只击沉,船上人员全部丧生。五角大楼第一时间发布了简短通报,几分钟后,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补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警告:“其他毒品恐怖分子,也将面临同样的下场。”
这场戏的高潮,出现在特朗普的那句经典台词:“我有权在他们或毒品抵达美国前将其击毙。”
这等于在法律和舆论舞台上,直接宣布:毒贩就是恐怖分子,公海就是战场。
这下,全世界都炸了。美国内部支持的人不少,他们觉得痛击毒贩解气,不必讲那些条条框框。但质疑的声音同样刺耳:谁给你的权力?公海击沉民用船,这是不是赤裸裸的谋杀?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直接说:“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杀害犯罪嫌疑人都等同于谋杀。”
真正的敏感点,在于委内瑞拉并不是全球主要可卡因生产国。大产区在哥伦比亚和秘鲁。而美国选中的目标,恰好是一个反美立场鲜明的政府。MSNBC形容,这就是“现成的舞台”,特朗普在政治和军事上可以一箭双雕。
这不是他第一次玩这样的边缘试探。纽约时报很直接地指出:特朗普是在测试总统“总司令权力”的边界。他的算盘很简单,跟在中东烧掉几十亿美元的战争相比,加勒比行动成本更低,效果更直观,还能在美国本土选民面前制造一个清晰的胜利感。
更关键的是,这样做还能顺带在拉美投射军事存在,敲打几个不听话的邻居。
把贩毒定性为恐怖主义,其实是一次法律框架的“偷梁换柱”。美国的《爱国者法案》和其他反恐法律,赋予总统使用军队和情报手段对恐怖分子进行无限追踪和打击的权力,而这权力本来不属于反毒执法领域。特朗普这招,把两条原本平行的轨道硬生生连在了一起。
Axios新闻网一针见血地评论:“美国的禁毒战争,第一次被用成了一个真正的战争剧本。”句子不长,但意味深长。战争是没有执法那套‘先抓后判’流程的。
拉美政坛的反应更有现实担忧。因为按这个逻辑,美国可以在任何一片公海,用“涉嫌贩毒”的理由开火。只要目标够“不重要”,意味着抗议的声量有限,甚至根本阻止不了美军下一次行动。一个南美外交官私下抱怨:“今天是加勒比的船,明天可能是太平洋的船。”
美方当然不会承认这是地缘政治操作。但你看选择的地点、人物、方式,就像一出安排严密的舞台剧。委内瑞拉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里的“老冤家”,机会到了,为什么不顺手打一下?
真正的危险在于,如果这个先例不被国内法律和国会制止,它很可能被复制到别的领域。
网络犯罪呢?跨国洗钱呢?甚至是直接针对某个“敌对人物”的海外行动,都可以套上一个名词包装成“反恐”。
美国历史上,军队的任务从建国到冷战后,一直强调是对外防卫,不直接插手国内执法,更不会以执法为名跨入战区。现在的动作,是一次几乎从未有人正面跨过的红线。
从金融市场的视角看,这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一般来说,禁毒、反恐这样的事件,在市场风险评估里是分开的。但当军事与执法的界限模糊后,地缘冲击事件的类型和频率就变得难以预测。这会直接影响拉美和加勒比的政治风险定价。
财经分析师已经在调整模型,因为政治决策的不可预测性,开始成为风险溢价的长期变量。尤其是那些依赖稳定航运和贸易通道的企业,不得不提前做准备。
MSNBC评论员胡里奥·瓦雷拉把这次行动比作“19世纪美国在拉美的冒险主义”。这不是随便形容。19世纪的美洲,大国在小国沿海武力威慑甚至直接登陆干涉的事,并不稀罕。而现在只是换了一个旗号,船和导弹更先进了,但背后的逻辑很熟悉:用实力,不用谈判。
别忘了,这次行动的背景,还有特朗普正在进行的总统竞选。他显然希望在国内制造一个强硬领袖的形象。这种鲜明的姿态,在部分选民眼中,是果断,是保护美国的利益。但在国际舞台上,却是对规则赤裸裸的挑战。
有法律学者就提醒,这种先例一旦确定,美国未来的总统都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更复杂、更敏感的国际问题。而被“处理”的国家,未必像委内瑞拉那样孤立无援。
特朗普自己当然心知肚明,这是一场多线收益的博弈。军事上掐住对手的咽喉,政治上收割支持率,经济上以低成本投射力量,法律上测试红线的承受力。这招如果成功,不仅会出现在教科书里,很可能会被复制。
但问题是,这条路一旦走下去,就很难回头。尤其是当别的国家决定用同样的逻辑来回应时,谁又能保证冲突不会升级?
加勒比的浪依旧在拍岸,但那艘船的沉没,已经被写进了一个新的故事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