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有多少黄埔毕业生呢?毛主席笑得前仰后合:蒋校长要生气喽。
1955年9月,我军首次给全军官兵授衔。在这次仪式上,共有上千人被授予了将级以上军衔。其中,有十位元帅、十位大将、五十五位上将、一百七十五位中将,以及七百九十八位少将。
很少有人知道,在授衔前的准备工作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当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负责授衔的工作。在向毛主席汇报这项工作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心血来潮,问道:“这次要授衔的将军里,有多少人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
毛主席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那么,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开国将军到底有多少位?他们都是谁呢?
近代史上,中国有两所军校颇为著名,分别是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比黄埔军校建立得更早,影响力也很显著。
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曾经在保定军校学习过。从这一点来看,保定军校的历史比黄埔军校要悠久得多。
不过,黄埔军校在某些方面比保定军校更胜一筹。
黄埔军校的革命氛围比保定军校浓厚得多。
孙中山是近代知名的革命领袖,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清朝皇帝决定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就此结束,孙中山成为了民国的第一位大总统。
后来,因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想重新建立帝制,孙中山便领导了护国运动,对抗袁世凯。
在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下,袁世凯被迫放弃了皇帝的称号,不久后便去世了。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接任总统一职,继续维持了北洋政府对国家的治理。
北洋政府的领导人们各自为政,把权力当作私有,这与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孙中山多次发起维护法律的运动。
因此,效果不大,孙中山反复考虑后,决定亲自培养革命人才,开辟一个新的局面。
黄埔军校成立了,毛主席和黄埔军校之间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1924年,我党与国民党首次合作,当时黄埔军校刚成立,急需人才。于是,中共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号召,鼓励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前往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
毛主席和另一位党的创始人何叔衡商量后,决定让何叔衡回湖南找人才,而毛主席则被委派到上海担任主考官。
后来,许多黄埔一期的学生都是通过毛主席的考试,才有机会去广州继续学习的。
这件事让毛主席和黄埔军校之间有了一个不太为人知的小故事。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在黄埔军校招生时,发现了非常优秀的人才,甚至让陈赓都觉得自愧不如。
他就是被称为“黄埔三杰”之首的蒋先云。
蒋先云来自湖南的新田县,他出生于1902年。在“五四运动”时,他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参与了学生运动,并成为了湘南学生联合会的第一任总干事。
在这段时间里,蒋先云多次见到毛主席,这让毛主席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入。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主席特别看重蒋先云。1921年10月,毛主席正式把他介绍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从那以后,蒋先云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作。
1922年,蒋先云来到了安源路矿,他和李立三、刘少奇等人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的大罢工,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随后,在毛主席的指导下,蒋先云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工人运动领导人。
1924年,毛主席推荐蒋先云去黄埔军校深造。蒋先云没有辜负期望,在入学考试中脱颖而出,最终更是连续四年在所有课程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蒋先云的表现非常出色,引起了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注意。廖仲恺称赞他为军校里最有培养潜力的人。
连蒋介石这样的黄埔军校校长,也把蒋先云称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甚至他自己说,将来自己退下来,只有蒋先云能指挥这些黄埔军校的将领。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先云与蒋介石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1926那年,蒋介石为了掌握更大的权力,策划了“中山舰事件”。不久后,他又发起了“四一二政变”,与共产党彻底分道扬镳。
在这一重要时刻,蒋先云立场坚定,迅速组织了一场万人大会,公开批评蒋介石。
很遗憾,蒋先云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在第二次北伐时不幸牺牲,年仅25岁。
除了蒋先云之外,黄埔军校中还有很多我军的优秀将领。
比如和蒋先云一样,陈赓也是“黄埔三杰”之一。
陈赓在我党的资历非常老。建国后,他被授予了大将军衔。真是有些让人感慨。如果陈赓当初没有去上海搞情报工作,而是去参加根据地的建设和领导,那么,元帅的席位中,很有可能会有一个陈赓。
历史没有假设,尽管陈赓没有参与根据地的建设,但他在上海同样建立了自己的显赫声名。
和陈赓一起参加第一期培训的,还有后来成为元帅的徐向前。
在十位元帅里,徐向前是唯一的北方人。他刚到黄埔时,性格比较内向。有一次蒋介石和他谈话,显得有些不耐烦。
而事实证明,蒋介石对徐向前的看法,真是看走了眼。
大革命失败后,徐向前加入了“黄麻起义”,很快就成为了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之后,他更是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
那时候,老蒋感到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当初看错了,但此时他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了。
性格和信仰也许就是让蒋介石和徐向前擦肩而过的原因。正是这种缘分,让徐向前有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了一位为人民奉献一生的伟大革命家。
黄埔军校的学生中,出了不少大人物。比如徐向前是元帅,四期的林彪也是元帅。
林彪的大名几乎家喻户晓,作为四野部队的传奇人物“林总”,他的名字传遍了全国各地。
在林彪的指挥下,四野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后来在抗美援朝时期,林彪的四野部队依然是主力。这说明林彪的能力非常强。
当然,我们不能说四野部队完全是林彪建立的,但也不能否认,在四野部队的创建过程中,林彪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林彪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可见他的能力很强。
在黄埔军校那个年代,除了两位后来成为元帅的学生,还有两位教官也成为了元帅。
他们分别是聂荣臻和叶剑英。
聂荣臻是一位资深的人物,在“五四运动”之后,他去了法国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周恩来、赵世炎等朋友,并加入了旅居欧洲的中国年轻共产党人组织。
1924那年,聂荣臻去了苏联的红军学校深造,学了一年后,正赶上国内的大革命,他就回来了。
在黄埔刚起步的时候,急需各类人才。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聂荣臻来到黄埔,担任政治部秘书和政治教官,主要负责学校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同时还教授政治工作和社会发展史等课程。
叶剑英担任过黄埔军校教授部的副主任一职。
很多年前,叶剑英考上了云南讲武堂。学成之后,他来到广东,投奔了孙中山。孙中山觉得叶剑英很有本事,就让他担任了粤军第二师的参谋长。
在黄埔军校创办之际,学校党代表廖仲恺邀请了叶剑英加入。
军校成立后,叶剑英被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并兼任军事理论教官。在黄埔军校时,叶剑英曾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未得到答复。大革命失败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叶剑英再次请求入党,这一次,党组织同意了。
叶剑英在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时刻发生在1935年6月。
在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不但不接受中央提出的向北前进的计划,还在关键时刻向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发电,主张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陈昌浩正在台上讲话,叶剑英突然接到电报,心里一惊。他找了个借口离开了会场,赶紧跑到党中央的驻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决定连夜北上,以避开可能出现的危机。
因为这件事,毛主席表扬了叶剑英,说他做事谨慎,处理大事不糊涂,就像诸葛亮和吕端一样。
黄埔军校在广州发展得越来越好。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又在武汉成立了黄埔军校分校。从这里,也走出了一个元帅。
他就是陈毅。
陈毅是南昌起义后部队的重要领导之一,他和朱德一起带领部队前往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合,这次会合被称为“朱毛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两军会师后,部队被整编为红四军。
朱德当了军长,毛主席做了党代表,陈毅当了政治部主任,王尔琢当了参谋长。这四个人就是井冈山初期的“四大巨头”。
在南昌起义前,陈毅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担任中共委员会书记(政治部文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陈毅视为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人,是实至名归的。
在井冈山担任红四军参谋长的王尔琢,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可惜的是,他牺牲得太早,所以很多人现在都不记得他的名字了。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有5位元帅和3位大将都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其中,大将包括第一期的陈赓、武汉分校的罗瑞卿以及第五期的许光达。
在首批55位开国上将里,有8位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其中包括陈奇涵,他曾任教于黄埔军校,并担任过学生队长和连长等职务。
除了陈奇涵,还有陈明仁、周士第、张宗逊、杨至成、宋时轮、郭天民和陈伯钧,他们也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
陈明仁是起义的将军,他曾在东北战场上打败过林彪。周士第在南昌起义时担任师长。张宗逊是毛主席的首位“卫士长”。杨至成是唯一的贵州籍上将。
在抗美援朝期间,宋时轮领导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郭天民一直与陈赓并肩作战,而陈伯钧则是毛主席非常器重的将领。
在175位开国中将中,有9人曾从黄埔军校毕业。他们分别是彭明治、曾泽生、阎揆要、常乾坤、郭化若、倪志亮、唐天际、王诤和谭希林。
曾泽生是“最强防御队伍”五十军的军长,阎揆要则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在授衔时,因为少算了他12年的入党时间,所以只授予了他中将军衔。后来当有机会补授上将军衔时,他却婉言谢绝了。
郭化若是毛主席的重要军事顾问,也是我军著名的军事理论专家。王诤则是我军无线电通信的创始人之一,对无线电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他的各位将军,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多说了,给大家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在798位少将中,有12位是黄埔中学的毕业生,他们分别是袁也烈、白天、方之中、李逸民、洪水、曹广化、廖运周、周文在、张开荆、高存信、徐介藩和朱家璧。
袁也烈在这些少将中,是最有经验的一个。在南昌起义的时候,他是叶挺将军手下的一名营长,亲手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他在狱中被捕后,升职一直很慢,最终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5年授衔时,彭德怀将军在向毛主席汇报授衔情况时,毛主席突然问了一句:“在拟定的开国将军中,有多少人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彭德怀回答完,毛主席笑了起来,说:“这下蒋校长可要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