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军事生涯中指挥的最为精妙的一场战役,也是红军自创建以来所经历的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军事行动。
蒋介石亲率四十万国民党大军,将仅有三万将士的中央红军团团围困,意图一举歼灭。
绝境之中,毛主席运筹帷幄,以一招妙计,率领红军奇迹般突出重围!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奠定主席军事地位的“封神之战”?
他所用的,又是什么奇谋?
危机四伏:湘江血战与遵义转机
1933年,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
形势所迫,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根据地。
然而,转移途中,红军在湘江上游遭遇国民党军猛烈阻击。
经过五天五夜的血战,红军虽突破了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的围歼企图,却付出了惨痛代价——出发时的八万大军锐减至三万余人,史称“湘江战役”。
惨败之后,中央痛定思痛,采纳了毛主席的建议:放弃原定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而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
随后,红军强渡乌江,于1935年1月攻克遵义城。
遵义会议:生死关头的抉择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件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大事在遵义发生。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在危急关头作出两项关键决定:
一、毛主席掌管指挥权,
二、北上入川与红四军团会合,占领四川,建立根据地。
毛主席带领的这支队伍仅有三万余人,且体弱病残的人占多数。
湘江战役后,除了减员,战士们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没有机会休整。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部队轻装上阵,很多的重武器边跑边丢。
机枪几乎没有,唯一的步兵炮也被推进了湘江。
此刻,红军几乎已陷入老蒋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六面受敌,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东面: 湘军四个师步步为营,修碉堡、埋地雷,构筑坚固防线,彻底封锁了红军回撤湖南之路。
西面: 贵州军阀六个师虎视眈眈。
南面: 薛岳率领八个师的中央军主力,其策略是“只追不打”,将红军步步驱赶至长江南岸,待其陷入绝地再行围歼。
蒋介石的这张包围网,可谓三百六十度无死角。
如此严密的部署,几乎令人绝望。
然而,他的对手,是深谙兵法的毛泽东。
妙手布局:渡江与游击的两手准备
面对四十万大军合围,毛主席冷静地制定了双线战略:主力北渡长江,成功则进军川西平原会师;
若渡江受阻,则转战川南游击,伺机北渡金沙江。
西南最大军阀刘湘洞悉红军意图,深知红军入川将威胁其地盘,遂调集重兵,沿长江布防,严阵以待。
初战赤水:意料之外的遭遇
1935年2月24日,红军在向四川推进途中,与刘湘的川军猝然遭遇。
毛主席决定迎战,在赤水河畔打一仗。
然而,川军作战异常顽强,死战不退,红军非但未能突破,反被川军从侧后包抄,处境更加凶险!
二渡赤水:绝境中的神来之笔
面对危局,毛主席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撤!
既然川军难啃,便回师东进,再渡赤水河,重返遵义!
这一关键决策,将“渡过赤水河,突破包围圈”的战略目标正式确立。
次日,当蒋介石尚在“聚歼”美梦中时,红军已悄然行动,于二郎滩二渡赤水。
待川军反应过来掉头追击,红军主力早已安然渡河!此举犹如在铁板一块的包围圈上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红军在长征中首次夺回了战场主动权!
三渡、四渡: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此时,考验的是指挥者对全局的精准把控。谁能发现敌之薄弱环节,谁就能突围。
毛主席深谋远虑,在二渡时已秘密备好渡船,为后续行动埋下伏笔。
从三渡赤水开始,战局悄然逆转。红军由被动挨打转为主动调动敌人。
蒋介石敏锐察觉,急设陷阱。
四渡赤水:奇谋迭出,高潮迭起
毛主席洞若观火,四渡赤水最精彩的大幕就此拉开!
三渡后,红军主力并未远遁,而是在赤水河附近隐蔽休整,仅留红九军团佯动诱敌。
当国民党主力被红九军团牢牢吸引,毛主席一声令下:
全军飞渡乌江,直扑蒋介石所在的贵阳!
消息传来,蒋介石“肝胆欲裂”!
贵阳防务空虚,仅有几个团。
为保自身安全,他一面急调追击红九军团的主力回援,一面又将驻守西面(云南方向)的滇军三个旅也紧急调回贵阳“护驾”。
声东击西,调虎离山!
然而,红军攻贵阳只是虚晃一枪,很快,红军又摆出东渡赤水的姿态。
蒋介石自以为得计,为防止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慌忙调兵向东堵截。
这一调,正中毛主席下怀!红军东进仍是假象,真正的突破口,正是已被调空了的西面——滇军原防区!
当滇军首领孙杜率部气喘吁吁赶到贵阳“擒王”时,蒋介石才惊觉:声势浩大的红军主力竟已消失无踪!
后知后觉的他终于明白自己中了毛主席的“诡计”,气得风度尽失,破口大骂,称此乃其“一生用兵之奇耻大辱”!
“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此时,红军主力早已在毛主席指挥下,如入无人之境,轻松进入云南,彻底跳出了蒋介石四十万大军的包围圈!
这场被后世誉为军事奇迹的四渡赤水战役,就此载入史册,此后还被纳入军事教材。
它不仅奠定了毛主席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崇高地位,更让红军将领们对主席的指挥艺术心悦诚服。
红军的凝聚力空前高涨,中国革命由此迈入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