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 - 10 诞生记,宋文骢手绘鸭翼构型、首飞 6 秒信号中断、太行发动机背水一战,拼出中国速度
三架战机撕裂云层,机腹下耀眼的红星刺破长空,这是歼-10C护航轰-6穿越宫古海峡的实拍画面。
当镜头拉近,鸭翼带出的涡流清晰可见,一个被军迷称为"猛龙"的代号背后,藏着中国航空史上最惊心动魄的技术突围战,没有现成图纸,没有外国专家,甚至国内连风洞试验都凑不齐设备。
总师宋文骢的笔记本里,至今留着三十年前的手绘稿,上面反复涂抹的,正是歼-10最初的鸭翼构型设计。
从测绘仿制到自主设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空军,主力仍是数千架歼-6、歼-7。这些脱胎于米格-21的战机面对西方三代机时,代差带来的危机在多次空中对峙中显露无遗。
1986年,代号"十号工程"的机密文件下达,任务书只有六个字,研制第三代战机。当时航空工业能参考的仅有两架坠毁的F-16残骸,以及半套以色列狮式战机的图纸。
首任总设计师宋文骢带着团队在北京西郊的旧楼里画图时,连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都没有,计算升力系数的公式是靠手摇计算机验证的。
鸭翼布局生死赌局
发动机选型成了首道鬼门关。
当时国产涡喷-15推力不足9吨,而美国F100-PW-100已达11吨。团队决定赌一把气动设计,采用鸭式布局加三角翼。
这种结构在六十年代欧洲验证失败后就被视为死路,宋文骢却看中它升力系数能提升30%的潜力。
成都624所的风洞实验验证阶段,他们用木头制作了十七种机翼模型进行上万次吹风测试。
1993年某次关键实验中,模型突然碎裂崩落,监控录像显示当时总师抓起工作证转身就往机房冲,他知道价值五千万的实验数据可能瞬间丢失。
玻璃座舱里的革命
航电系统被西方称为"战机大脑",中国当时只能造出晶体管设备。俄罗斯愿以两千万美元出售米格-29的雷达系统,但附加条件是在战机垂尾加装俄军标识。
1997年项目组内部爆发激烈争论,老工程师坚持先用机械仪表保证首飞安全,年轻人则要求直接开发全数字化座舱。
最终两种方案并行推进,结果数字化团队提前八个月完成三余度飞控系统集成。
试飞员雷强第一次坐进座舱时,液晶屏亮起的蓝光让他下意识用手遮挡,之前所有国产战机都是密密麻麻的机械仪表。
超七工程的秘密输血
很少有人知道,巴基斯坦投资的超七战机项目(后来的枭龙)曾挽救歼-10。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发动机技术卡在叶片铸造精度不足的困局,时任总工程师薛炽寿推动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引进AL-31FN作为过渡动力,同时用巴方支付的预付款开发太行发动机。
这条双线策略被命名为"借船过河"。1998年装配俄制发动机的01号原型机下架时,厂房外两排士兵持枪守卫的警戒线内,焊接工人们连夜填补机身上的三百多个减重孔,这是为平衡AL-31FN多出的400公斤重量。
首飞现场的纸飞机
2003年3月23日,成都黄田坝机场被细雨笼罩。塔台通报云底高度不足300米,远超安全飞行标准。
试飞员李中华在机舱内坐了三小时后,指挥部突然发现云层出现断裂。05架原型机开加力腾空时,地面监控屏信号中断了六秒钟。
当雷达重新捕获到目标,控制室传出电子音提示,"高度650,速度650"。当时蹲在跑道尽头的老工程师们放飞了准备多时的纸飞机,这是项目组内部的约定,用最朴素的方式致敬国产战机的破空首秀。
生产线上的颠覆改造
首批量产型歼-10A交付时,部队反馈座椅肩带勒得太紧。工厂调查发现是欧美飞行员体格差异导致,为此重新打造56套模具修改座舱曲线。
更大的震动来自2009年南海撞机事件后,某部飞行员驾驶歼-10紧急拦截外机时,雷达在强干扰下突然锁不住目标。
成都所三个月内完成相控阵雷达升级,后续生产的歼-10B直接换上平板缝隙天线。
这批战机的进气道位置比早期型号抬高了15厘米,数据对比显示,机动时进气效率提升22%。
三代半战机的中国解法
与西方主流战机的升级路线不同,歼-10系列始终强化"体系节点"功能。2017年高原测试中,挂载电子战吊舱的歼-10C被证实可为无人机提供中继制导。
空军某部用实战化演练数据说话,由四架歼-10C组成的编队指挥八架攻击-2无人机时,对地打击反应时间压缩至原先进攻编队的四分之一。
设计师团队直言方案源自战场教训,某次跨境巡逻时,长机雷达告警器发现敌机锁定却无法通知僚机,因为编队通信系统当时还用的短波电台。
太行发动机的背水一战
发动机长期被视为软肋。早期使用俄制发动机时,平均每37飞行小时就要检修涡轮叶片。
2012年装配国产涡扇-10的歼-10B亮相珠海航展,但此后五年部队故障报告显示空中停车事故仍有发生。
压力在2018年达到顶点,西部战区某部高原训练期间发生三起停车事件,空军一度考虑恢复采购俄制发动机。
西安航发厂派出的专家组在海拔3700米驻训八个月后拿出解决方案,通过调整压气机叶片角度,将高空重启时间缩短到14秒。
金属疲劳背后的较量
海军航空兵的战机使用寿命通常只有空军的三分之二,因为海上盐雾环境加速金属腐蚀。某舰载机部队2016年检查发现,歼-10AH机身龙骨位置出现0.2毫米裂纹。
这个厚度约等于指甲盖的尺寸,工程师们却在沈阳金属研究所泡了三个月。最终方案是从俄罗斯买断一项铆接专利,用特殊配方的铝合金衬套强化主承力结构。
首批改装后的战机在永兴岛部署满四年后,金属疲劳检测数据比未改装机降低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