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美国为何总是针对中国?英国学者: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原罪”
发布日期:2025-11-23 22:59:34 点击次数:172

1950年冬,鸭绿江上空的第一阵北风刚吹过,华盛顿的智库里却是一片燥热。美国务院顾问艾奇逊放下电报,低声嘟囔:“这个新生的红色中国,真要插手朝鲜?”身旁助手犹疑地回答:“他们的逻辑我们没见过——或许得重新写一份评估。”这段小小对话,为中美关系埋下了日后长达数十年的警惕、误读与对抗。

时间再往前推一点。1949年10月,中国宣告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外汇储备几近枯竭,连最基本的钢材和化肥都要在合同里精打细算。可仅仅三十年后,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规模冠绝天下。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2019年一次讲座上回溯这条曲折却惊人的上升曲线时,抛出一个让听众发愣的说法:“中国之所以遭到美国持续的牵制,是因为犯了一个原罪——它证明了资本主义并非通往现代化的唯一路径。”

在传统西方理论里,现代化几乎等同于资本主义化。18世纪的工业革命、19世纪的殖民扩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西方主流叙事不断强化“资本才是发动机”的结论。当苏联在1991年瓦解,这种意识形态自信更被钉成了“唯一正确”。此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想象很简单:资本至上、市场主导、美元结算、规则输出。

然而,中国的发展轨迹偏离了这条单行道。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如雨后春笋落地,鞍钢的高炉轰鸣声响彻辽河两岸。计划经济的指令调配,把稀薄的钢材按先后急需送到各大骨干工程。短期内确实跑出了速度,也积攒了沉甸甸的重工业底盘。

之后的十年转折则更为剧烈。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艰苦队伍在贫瘠的沟壑间摸索自救;1966年,政治风暴又让本已紧绷的经济神经一次次抽筋。按西方学者的标准,这些都足以让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困顿里沉沦数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让美国精英层皱眉的时间节点,其实是1971年中国以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重返世界舞台。外交席位的回归,仅仅是外界的可见部分;国内的酝酿,同期已在悄悄进行。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移向经济建设。对外:打开国门;对内:分田到户。

有意思的是,这条路径并没有照搬西方剧本。股份制、乡镇企业、计划与市场双轨并行,“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让经济要素先在沿海腾挪试水,再逐渐铺到腹地。美国学者沃格尔多次实地调研广东,回到哈佛课堂上感慨:“他们在用非传统方式验证效率,而结果比我们预期得快。”

另一边,大西洋彼岸的冷战经济学家原本坚信:只要市场出清、政府少管,增长就会泉涌。可1987年美国股灾、1990年存贷危机、2001年互联网泡沫爆裂,再加上2008年次贷海啸,金融资本的“动物精神”一次次把全球拖进泥潭。对比之下,中国用于实体制造的庞大投资、对外部冲击敏感却富有韧性的行政调控,显得没那么“激进”,却让GDP曲线稳健上扬。

英国学者口中的“原罪”,便在这里:它将以往被奉为圭臬的现代化道路一分为二。西方资本主义从殖民到霸权的成功经验被迫降级为“众多方案之一”,而非“唯一范式”。静水深流的变化击中了美国最柔软的神经——制度自信与文化优越感。一旦他者用不同价值观拿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成绩,既有认知就会摇晃。

不少评论把美国的“针对”简单归因于利益纷争或者修昔底德陷阱,然而利益可以调和,地缘竞争也有缓冲,真正难解的结,却是世界观的冲撞。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彼时的美国,期待新成员遵从自由市场“游戏规则”,却没想到带来的是一位规则内行、价格优势明显的新选手。短短十年,世界工厂四面开花:华南装配线通宵达旦,长三角外贸港口吊臂林立,北方钢城再度听见汽笛嘶鸣。

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跃居全球第一。这一次,白宫的统计员不得不把“可能超越时间表”往前挪。紧接着,北京高铁试验车在郑徐线上跑出486.1公里时速,航天城里的“嫦娥二号”探测器传回高清月背照片。美国媒体先是惊叹,随即转向质疑:技术是不是“偷来的”?补贴是不是“违规的”?舆论战、法律战、科技战,轮番上演。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像冷战时期的某些国家那样被排除在主流体系之外,美国或许会满足于“另起炉灶”的冷对抗;然而改革开放的巧妙之处在于“在体制外提出新答案,却在体制内赢得合规空间”。这恰恰是让华盛顿最感焦虑的环节:无法简单封锁,也不能轻易说服。

美方的反应无非两手。其一,贸易关税与技术封禁,目的在于放慢对手步伐;其二,舆论话术与价值叙事,希望拉拢盟友形成心理合围。从2018年的“双清单”到2022年的“芯片法案”,再到更早的南海航行自由行动,手段和舞台在变,目标却始终如一——延长“美国时刻”的有效期。

回望百年航程,中国并非没有被针对的历史。1899年,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看似中立,实为分食清朝海关蛋糕的外交辞令。1900年的湘案、义和团事变,美国兵舰也加入了联军行列。此后,美国在华拓展商埠、传教与铁路权利,与列强分庭抗礼。今天的紧迫感,部分延续于当年那种“远东利益”观。

这并非某个政党或某一届政府的个人偏好,而是深植在“例外论”与“使命感”之中的国家本能。正因如此,马丁·雅克才说“原罪”一词——它带有宗教意味,也带有意识形态的不可宽恕感:资本主义结构绝不能被证明“并非唯一正确”。

中国没有主动寻求对抗。1972年《上海公报》、1979年建交公报、2001年《中美入世双边协议》,都是在彼此妥协中诞生的文字。可合作的缝隙里依旧潜伏着质疑:从人权议题到贸易逆差,从科技投资到区域倡议,美国常把中国新动向解读为挑战。

让我们再看一个细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量化宽松,美元流动性外溢。三年内,中国外汇储备从1.5万亿美元猛增到3万亿,美债持有量也冲破1.3万亿。美国国内有人惊呼“美国最大的债主是共产党”,于是国会听证会、汇率操纵国标签、对中国制造加关税的议案,一波接一波。经济依赖与政治敌意夹杂在一起,幽灵般挥之不去。

而在战略层面,奥巴马政府2011年高调宣布“亚太再平衡”,海空一体战、“第一岛链”再度被炒热。紧接而来的则是TPP谈判,意在以高标准贸易规则兜住盟友,把中国晾在门外。英国学者指出,这一系列组合拳,并非针对特定政策分歧,而是“警惕中国模式的成功扩散”,其核心就是对“替代性道路”的恐慌。

2013年以后,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此举被华盛顿鹰派视为“谋求经济、规则与安全扩张”的图谋,更被渲染成挑战美国传统盟友体系的棋子。五角大楼内部研究报告甚至扬言,要严防“一带一路”衍生的“陆权再平衡”。

不可忽视的还有科技赛道。2000年,中国集成电路自给率不足10%,到2020年跨过16%,并在高铁、5G、可再生能源装备上形成领先优势。这些硬指标说明:技术积累可以不依赖西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恩赐,而靠制度动员、市场规模与工程师红利。美国行政令限制高端芯片出口也在此脉络中诞生。

有人或许会问:凭什么说“原罪”归咎于中国?马丁·雅克给出的答案是,华盛顿的核心焦虑并不在于关税表,而在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本身——它击中了西方理论的盲区。当一个非西方大国在坚持主权、保持文化连续性的同时,用与众不同的制度安排跃升至经济高地,旧有“文明—野蛮”二分观就没了说服力。

再往深处推,美国还担忧“示范效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九十年代东南亚金融风暴,都曾让这些地区的政治精英不得不接受所谓“华盛顿共识”。如今,中国模式的出现相当于朝那块基石丢进一颗石子:是否真有只有私有化、自由化、资本至上这条路?一旦疑问蔓延,话语体系就会失重。

不可否认,中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更大的鸿沟,源于认知。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近7600亿美元,数字本身说明了互补与互需。可在对方的增长故事里寻找“威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路径依赖。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所谓的“原罪”并非中国的失误,而是他者眼中的“颠覆”。它反映的,是美国对自身历史叙事的高度敏感。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曾说,西方数百年来主导世界的能力,源自科学革命与海权扩张。若今日有人用另一种制度、另一套文化逻辑取得成功,这部“西方全球史”的核心章节便会需要重写。

回到现实世界,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贸易中,中国占比约为14.9%,仍在波动中攀升;美国维持在约10.7%上下。表面看只是数字的位移,背后却是不同价值观念的交锋。数字越接近,摩擦越显锋利。

美国的遏制工具箱并非只有关税和芯片。国际舆论场、金融支付体系、海上通道安全认定,甚至学术交流渠道,都是可被武器化的载体。当旧体系的主导者有所顾忌时,规则就会像橡皮筋——拉扯中延伸,也可能突然反弹。

中国对此并非全然被动。2015年,人民币正式被纳入SDR货币篮子;2016年,亚投行开业;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2022年,中沙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原油传出信号。金融分散化与实体供应链的“双脱钩”论调,在华府内部争论不休。由此可见,“原罪”虽然是他方的价值判断,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加速内循环。

再看国内社会的耐受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数亿农民进入城市,成就了最庞大的工业劳动力大军;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裁员,两年内2800万人离岗,下海再就业蔚然成风;2003年非典冲击一度让GDP增速回落至6.9%,两年后就重回两位数。可以说,对内的韧性与对外的灵活,交织出了一种独特的抗压结构。

在此结构面前,单纯的关税壁垒并不足以让中国经济“歇火”。更何况,美国自身的内部困境——贫富差距扩大、基础设施老化、政治极化——正削弱其长期遏制的资源配置能力。

英国学者指出,美国若想真正缓解焦虑,唯一的可行路径不是加码围堵,而是正视多元现代化的事实。可问题在于,接受多元,就意味着“例外论”告终;接受中国方案的有效性,更可能连带动摇资本无上论的神话。对美国来说,这种心理跨越或许比技术竞争还要艰难。

中国的处世心态却似乎始终围绕两个关键词:发展与稳定。1974年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副总理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时就明确表态: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不平等经济秩序;但同时,他也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对抗,是基因,更是战略。

然而,不对抗并不代表退让。1996年台海危机,中国导弹试射明确了核心利益的红线;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紧接着发射神舟五号,中国社会的技术自立情绪被彻底唤醒;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后,一系列国防现代化规划迅速提上日程。华盛顿越是挥舞大棒,东亚大地越加速燃起创新求强的念头,这便是“压力型体制”下常见的历史反弹。

今天,不管是国际空间站被拒之门外后自建“天宫”,还是5G基站在全球枝蔓般铺开,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因果。它们并不单纯为了超越谁,而是对冲“被针对”的外部不确定性。正如外交场合里一句反复被引用的话:“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是宣言,而是生存现实。

美国会否因“原罪”标签继续加压?可能性相当大。毕竟对外施压往往能在内部博弈中加分。可历史经验告诉世人:压制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上升,几近不可能。更重要的是,全球化的链条已经把中美经济深度捆绑,任何伤敌的招数都可能伴随反噬。

英国学者此言抛出后,引来多国热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若中国的确以非西方方式完成现代化,将迫使国际秩序进行“范式重审”;德国《商报》则忧心忡忡地算了笔账:倘若美国与中国全面脱钩,全球制造业产值或缩减3%至5%。从资本到工业,再到地缘稳定,代价重不重,不言而喻。

归根到底,所谓“原罪”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美国对自身历史角色的坚持与畏惧。它像一道缝隙,既闪现出新型文明对话的可能,也暴露出旧有秩序的焦躁。中国继续走怎样的路,美国又会摆出什么样的招数,这场拉锯仍将延续。但有一点已经明朗:世界正在见证多元道路的并行,观念的天平,未必永远倾向一端。

另一条道路的回响:从“原罪”到新坐标

若把视线从大国棋盘挪向草根生活,能发现“原罪”论的另一重折射——它不只关乎高层叙事,同样渗透进每一次技术迭代、每一次产能转移。以1994年沿海乡镇企业的缝纫机厂为例,一台引进的瑞士高速缝纫机标价两万美元,是工厂五年利润的总和。可几年后,温州技师在拆解、仿制、再创新后,将成本压至不足原装机的一成,于是万台流水般运入全国。有人惊呼这是一场“山寨风暴”,也有人说那是“中国式学习曲线”。

2005年,中国工程院曾做过内部调研:如果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唯一指标,那么中国的增长含有大量“后发优势”红利。然而进入2013年后,劳动成本翻倍,人口红利逐渐褪色。外界纷纷预测“中国拐点”,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创新红利正在补位。高铁闯进时速350公里的同时,光伏成本十年跌去九成,新能源车掀起换道超车。

这股势能又一次突破了美国对“原罪”的封锁。2020年,美国发布针对华为的断芯禁令,业界普遍认为其手机业务会迅速衰败。结果呢?华为在不到三年推出国内供应链占比九成以上的5G手机芯片,并在高端摄像头和自主操作系统上取得突破。全球供应链发现,一味依赖单一源头的模式正在松动。

另一侧,美元霸权的缔造者们也意识到,一个能够自建贸易结算体系的大国,其影响力会在亚、非、拉多处不断放大。2023年,巴西与阿根廷相继宣布考虑以本币或人民币进行结算;中东产油国把部分合同以人民币计价,不单是经济选择,更是地缘风险对冲。

这些信号加剧了美国对“原罪”的恐慌,乃至出现了对华为供货全面冻结、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的强硬举措。白宫幕僚在闭门会议上讨论“科技护城河”,一位军方代表仍旧不放心地说:“如果他们连芯片都能自造,还有什么挡得住?”质疑声中,焦虑之情昭然若揭。

对中国而言,最现实的路径不是去洗刷所谓“原罪”,也不是与美国赛跑谁更快抵达顶点,而是继续把十四亿人口的市场、体制的动员力和几千年文明积累的韧性结合,用可持续的方式证明:多样化的现代化方案可以并存。倘若这条路最终走通,那么“原罪”或许终将成为学术史里一个值得玩味的注脚,美国对华的警惕也会被更务实的合作逻辑逐步稀释。

世界从不缺冲突,却时常缺少对差异的耐心和尊重。对于中美两国而言,一方的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衰落。如果美国能够放下对“唯一真理”的执念,若能把中国模式的崛起视作共同发展的机遇,而非“罪证”,那么针对与压制或许会让位于平衡与竞合的新局。时间会告诉后来者,真正决定国际关系走向的,往往不是武力,也不是谩骂,而是对多元道路的包容度与放手的自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