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老河口农村食品安全整治全面升级:多举措护航乡村振兴健康路
发布日期:2025-11-21 21:43:07 点击次数:126

今年,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紧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可谓是“一根筋打到底”。以“推进群众身边16件实事”为抓手,他们展开了一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攻坚战,既管住米袋子,也稳住菜篮子,俨然是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铺上了保障的地毯。

农村的食品安全难点在哪儿?选材不严、监管不力、假货泛滥,成了多年来让人头疼的老问题。于是,监管部门的“大刀阔斧”整治计划首先从机制建设开始。当局出台了一份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治重点,一眼望过去,这细化程度堪称“严丝合缝”。比如,排查重点场所就直接锁定了“商超、便利店、集贸市场、小作坊”这些关键环节,商品品类则挑了酒水饮料、调味品等一众日常高频消费食品。简单来说,咱老百姓吃什么,他们就盯什么,方向不跑偏,力度看得见。

当然,仅有计划还不够。为了找准问题,他们强化食品抽检,通过农村“土特产”到城镇流通食品的双向取样“扫一扫”,可谓是面面俱到。大家最牵挂的农产品、散装食品、甚至预包装零食都被逐一检测,这才发现,不合格率还真不低——1163批次食品抽检,竟有49批次不合格。对此,监管部门直接开冲,问题商品即刻下架召回,信息公开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更让人称道的是,他们还鼓励村民参与,这一波“12315投诉举报”和群众监督巧妙结合的操作,硬是让监管的阵地从政府大厅扩展到村头巷尾。这才叫“众人拾柴,火焰高”,食品安全不再只是监管部门的独奏,而变成了群众齐抓共管的合唱。

与此同时,整治行动还盯住了人们容易忽略的“城乡交界”的灰色地带,力度一点没打折。他们线上线下齐发力,检查从食品小作坊到便利店,从村口到农贸市场,藏在角落的违法线索全部揪出来。结果也是“硕果累累”,33户食品生产主体检查清楚了,867户食品经营主体问题整改了,违法案件查了个七七八八,一些胆儿特别肥的案例还直接交给公安机关处理。在这场专项整治中,销售过期食品、篡改标签这样的行为可不只是小打小闹,全都被“重拳出击”。

这套整治闭环,让人看得不仅叫好,还深思。如果每一个地区都能像老河口这样对食品安全问题严肃认真,不只是农村食品问题能得到长效化解,更能让食品安全升级成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一环。而未来,他们计划推动食品经营主体信用档案,这又是一个为长远思路打根基的操作。让信用问题透明化、监管机制动态化,这种防线简直能让食品安全更上一层楼。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一块看似不起眼的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了关键关注点?答案很简单。农村消费者虽然对生活品质有追求,但对食品质量认知有时并不深,一旦市场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冒伪劣商品就容易大行其道。有人可能觉得,假冒伪劣不是什么太大问题,可明目张胆销售劣质食品对身体健康的伤害哪能是小事?守住食品安全,就是守住百姓健康,更是守住社会的良心。

所以,老河口市的这波操作,不是喊口号,而是真实干出了成绩。难道这不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吗?问题又来了:管好了“嘴边”的安全,那用同样的执法力度,其他农村安全问题是不是也能“照葫芦画瓢”?毕竟,群众手边的每件事,都关乎民生的温度,值得我们每一天奋力守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