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在肯尼亚工作一年,我简直不敢相信,非洲之星的贫富差距能这么夸张
发布日期:2025-11-21 11:56:11 点击次数:183

在肯尼亚工作一年,我简直不敢相信,非洲之星的贫富差距能这么夸张

“非洲之星” 肯尼亚。

我对它的初印象,停留在纪录片里马赛马拉的角马迁徙,和课本上 “东非门户” 的经济标签。

直到公司外派通知下来,我收拾行李时还在想,这该是个充满野性与活力的国度。

落地内罗毕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迎接我的是湿热的风,裹挟着柴油味和陌生花香。

机场到达大厅气派非凡,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免税店里摆着劳力士和香奈儿,金发碧眼的外籍高管们拖着定制行李箱,谈笑风生地走向 VIP 通道。

负责接我的司机卡鲁,皮肤黝黑,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举着写有我名字的纸牌,在人群里显得有些局促。

“欢迎来到肯尼亚,先生。” 他接过我的行李箱,手臂上凸起的青筋暴露了重量。

驶出机场,中国援建的内罗毕 - 锡卡高速公路平坦宽阔,两旁的广告牌上是西装革履的精英和豪华别墅的宣传语。

可下了高速拐进辅路,世界瞬间切换了频道。

坑洼的土路被雨水冲刷出深浅不一的沟壑,赤脚的孩子追着汽车奔跑,他们身后是用铁皮和木板搭建的棚屋,晾衣绳上挂着破烂的衣物,几只瘦骨嶙峋的狗在垃圾堆里觅食。

卡鲁看出了我的惊讶,低声说:“这就是内罗毕,左边天堂,右边地狱。”

一墙之隔,两个世界

我的公寓在洛雷斯霍社区,这是内罗毕有名的富人区。

24 小时安保巡逻,绿树成荫的街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都有带泳池的庭院和草坪。邻居们非富即贵,有跨国公司的区域总监,有本地的矿业大亨,还有退休的欧洲外交官。

每天早上,我沿着社区步道跑步,能看到私人教练带着雇主晨练,园丁们精心修剪着玫瑰丛,家政人员驾驶着越野车去采购食材。

社区门口的咖啡馆里,一杯拿铁要 300 肯先令(约合人民币 18 元),相当于当地普通工人半天的工资,可这里永远座无虚席。

但只要穿过一道铁丝网,就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铁丝网的另一边,是卡旺加雷贫民窟,约 65 万人挤在这片狭小的区域里,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 1 美元。

我因工作原因去过一次贫民窟边缘的小工厂。

土路被踩得泥泞不堪,空气中弥漫着污水和粪便的臭味,密密麻麻的棚屋之间只留下狭窄的通道,孩子们在浑浊的水坑里嬉戏,妇女们顶着水桶在烈日下行走。

工厂里的工人每天工作 12 小时,月薪只有 8000 肯先令(约合人民币 480 元),连维持基本的温饱都很困难。

更让我震撼的是基贝拉贫民窟,它是非洲最大的贫民窟之一,住着约 250 万人,占内罗毕人口的 60%,却只占城市土地的 6%。

平均每户家庭挤在 3.6 米见方的棚屋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唯一的下水道系统简陋不堪,导致这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而与基贝拉贫民窟隔街相望的,是一片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

穿着昂贵球衣的富人们挥杆击球,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他们似乎完全无视隔壁的窘迫与挣扎。

有一次,我在高尔夫球场附近的便利店买水,碰到一个贫民窟的男孩,他盯着货架上的面包咽口水,手里紧紧攥着几枚皱巴巴的硬币。

便利店老板告诉我,这个男孩每天都会来这里,只是为了看看面包的样子。

物价两极,生存法则

内罗毕的物价,精准地划分着不同阶层的生活。

作为 2013 年非洲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这里的高端消费堪比欧美。

在我公司附近的购物中心,一件普通的国际品牌 T 恤售价超过 2000 肯先令,一顿双人份的西餐要花费 15000 肯先令以上,一套富人区的公寓月租更是高达 50 万肯先令。

跨国公司的外籍高管们对此习以为常,他们拿着丰厚的薪资,出入高级餐厅和私人俱乐部,享受着完善的配套服务。

可在贫民窟的路边摊,情况完全不同。

一堆新鲜的芒果只卖 50 肯先令,一份能填饱肚子的玉米糊加豆子只要 30 肯先令。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庭难以负担。

我认识一位名叫阿莎的单亲妈妈,她在贫民窟里卖自制的炸面团,每天清晨 4 点就起床准备,直到深夜才收摊,一个月的收入勉强够给孩子买奶粉和学费。

她告诉我,自从肯尼亚实施附加增值税法后,牛奶、面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了至少 16%,这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肯尼亚的茶叶产业,更像是这种贫富差距的缩影。

作为曾经的世界重要茶叶出口国,肯尼亚的高原上遍布着茶园,可辛苦劳作的茶农们却很难从其中获利。

2013 年,每公斤茶叶的奖金还有 31 先令,到了第二年就骤降到 17 先令。

我去中部高原的茶园考察时,遇到了茶农姆瓦乌拉,他指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茶树叹气:“我们种出最好的茶叶,出口到世界各地,可我们自己喝的,却是最便宜的碎茶末。”

95% 的茶叶都用于出口,赚来的外汇大多流向了少数资本家和政客的口袋,而茶农们连购买农药的钱都要精打细算。

更令人惋惜的是,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学到核心的茶叶拼配技术,产业升级沦为空谈。2025 年上半年,肯尼亚茶叶出口量同比下降了 9.3%,产量下降了 12.4%,可茶农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机遇鸿沟,命运分野

在肯尼亚工作的一年里,我见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的同事戴维,出身于内罗毕的富裕家庭,从小在国际学校接受教育,说着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大学毕业后进入跨国公司实习,凭借家庭关系和优质资源,很快就晋升为部门主管。

他的周末通常在私人农场度过,骑马、烧烤、和朋友聚会,计划着下一次去欧洲度假。

而卡鲁,那个每天接我上下班的司机,和戴维年龄相仿,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人生。

他从小在贫民窟长大,因为家里穷,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打工,做过搬运工、清洁工,最后才考了驾照当司机。

他最大的梦想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二手车,跑网约车赚钱,可高昂的购车费用让这个梦想遥不可及。

我曾问过卡鲁,有没有想过改变现状。

他苦笑着说:“先生,在这里,出生在哪里,往往就意味着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不过,也有一些人在努力打破命运的枷锁。

我公司的保洁员露西,利用下班时间自学英语和会计知识,每天晚上都去社区的免费夜校上课。

她说,她希望有一天能摆脱体力劳动,找到一份办公室的工作,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还有一些年轻人,借助网络的发展,做起了电商生意,通过 Jumia 等平台销售本地特产。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在肯尼亚创业的中国人说的话,他的非洲员工从最初的散漫懈怠,逐渐变得勤奋努力,因为他们明白,在机会稀缺的环境里,只有跑得比别人快,才能吃得饱饭。

野性与温情,藏在差距背后

肯尼亚的贫富差距让人窒息,但这片土地上的野性之美和人情温暖,却让我难以忘怀。

周末的时候,我会和同事去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

乘坐越野车驰骋在草原上,看角马横渡马拉河,看狮子在树荫下休憩,看长颈鹿优雅地啃食树叶,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能被这片广袤的土地吞噬。

一次,我们遇到了马赛族的部落,族人们穿着传统的红色披风,脸上画着图腾,热情地邀请我们喝牛奶酒。

他们虽然生活简陋,却有着最纯粹的笑容,会主动分享自己的食物,给我们讲述草原上的故事。

在贫民窟考察时,我也曾感受到过这样的温情。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泥泞的路上滑倒,一位路过的老人立刻上前扶我,还从家里拿来干净的布帮我擦拭衣服。

得知我是中国人,老人激动地说,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中国人援建的公路工地上工作,“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他坚持要留我吃饭,桌上只有简单的玉米糊和野菜,却是他能拿出的最好的食物。

还有一次,我在路边的小摊贩买水果,老板得知我还没吃过当地的特色水果杨桃,特意多给了我几个,说:“尝尝吧,这是我们肯尼亚最好吃的水果。”

这些不经意的善意,像一束束光,照亮了贫富差距带来的阴霾。

实用出行 Tips

内罗毕的堵车情况严重,2010 年前后早上 7 点出门还不会堵车,现在要提前到 5 点或 5 点半出门才能避开高峰,建议通勤尽量避开早晚高峰。

贫富区域界限分明,尽量不要单独前往贫民窟深处,如需前往,最好联系当地向导陪同,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内罗毕物价两极分化严重,高端消费场所价格昂贵,而本地市场和路边摊物价亲民,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消费场所。去马赛马拉等草原景区看动物大迁徙时,建议选择正规的旅行社和野奢酒店,一次 safari 之旅人均至少花费三四万元人民币,提前做好预算规划。当地治安对国际游客的保护较为严格,但仍需注意防范小偷小摸,避免携带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网络方面,华为和中兴在当地建设的网络覆盖较广,网速较好,可提前办理本地电话卡。

写在最后

在肯尼亚工作的一年,像一场充满冲击的视觉盛宴。

它有 “非洲小巴黎” 的繁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跨国公司云集,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

它也有触目惊心的贫困,铁皮棚屋遍布,温饱难以保障,机会鸿沟难以逾越。

这里的贫富差距,夸张到让人难以置信,却又真实地存在着。

有人在高尔夫球场挥杆写意,有人在贫民窟为一顿饭奔波;有人坐着私人飞机环游世界,有人连学费都凑不齐。

可即便如此,肯尼亚人依然在努力生活。

茶农们守着茶园期盼丰收,年轻人借着网络寻找机遇,孩子们在泥泞的路上追逐梦想。

他们的笑容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坚守中,透着对未来的希望。

如果有人问我,肯尼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我会告诉他,它不完美,甚至有很多让人无奈的地方。

但它也有独特的魅力,有草原的野性,有人们的温情。

我或许不会怀念这里的贫富差距,但我会怀念马赛马拉的日落,怀念贫民窟里老人递来的牛奶酒,怀念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生活的人们。

这片充满矛盾与希望的土地,终究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