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5万买的新车,开了不到一年,二手车商报价8万。这还不是最糟的保险公司直接拒保,官方售后电话已成空号,曾经炫酷的自动门把手卡死,中控大屏永远停留在“无法连接网络”的界面。
这不是科幻片里的场景,而是威马,恒驰,天际等品牌车主正在经历的真实日常。当超过400家新能源车企在短短数年间消失,留下的不只是破产公告,还有上百万台逐渐“失能”的汽车,和一群束手无策的车主。
去年3月提的威马EX5,当时看中的是终身质保和智能互联。如今他苦笑着说,“终身质保?得先找到能活到‘终身’的公司。”上个月电池包故障,他打遍全市维修店,最后在城郊结合部一家小作坊找到师傅。老师傅直言不讳,“修不了,电池管理系统加密了,我们连诊断接口都进不去。”
这并非个例。浙江的哪吒V车主李女士遭遇更尴尬手机APP突然无法解锁车辆,机械钥匙忘在家里。她在停车场僵持两小时,最终求助开锁公司。“销售时吹上天的智能互联,倒闭后比纸还脆弱。”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白纸黑字要求车企保证10年配件供应,但对破产企业而言,这成了一纸空文。广东恒驰车主协会统计,常见外观件如保险杠,大灯总成,全国库存已清零。“小磕碰变成全损车”,有车主无奈道。
保险市场最先嗅到风险。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内部已将威马,天际等品牌列入“谨慎承保”名单。深圳保险经纪人透露,“不是不接,是赔不起。一个原厂大灯总成报价1.2万,现在只能跨省找拆车件,定损员看到这些品牌都头疼。”
二手车市场更残酷。上海二手车商王师傅展示一辆2022款威马W6,“当年顶配18万,现在收车价不敢超过7万。不是车不好,是没人敢接盘。”有车商甚至开发出新业务,专收倒闭品牌车辆,拆解卖零件。“比卖整车赚钱”,他说得直白。
当车主试图维权时,才发现自己在法律框架下的无力。企业破产清算时,清偿顺序依次是破产费用,职工工资,税款,普通债权。车主的售后权益,被归为最末端的“普通债权”。
新能源车最诱人的智能功能,成为退场后最先崩塌的环节。远程控制失效,OTA更新停止,导航地图过期这些依托云端服务的功能,随着服务器关闭集体“猝死”。
某新势力品牌前员工透露,“维持车机系统每年成本数百万,破产后第一件事就是停服务器。”更棘手的是软件加密,导致第三方维修连基础保养都困难。有维修店尝试破解电池管理系统,结果触发安全锁死,整车高压系统瘫痪。
行业高峰期,新能源车企动辄收取数千元意向金,甚至全款预售。这部分资金缺乏类似商品房的监管机制。某倒闭品牌区域经理承认,“预售款常被挪作营销费用,一旦销量不及预期,资金链断裂是分分钟的事。”
更令人担忧的是用户数据安全。某倒闭品牌前工程师透露,用户数据理论上应移交第三方管理,但破产程序混乱,部分服务器处于无人运维状态。“包含车辆位置,驾驶习惯的数据可能还在云端,但谁在管理没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