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美中贸易战落幕,外资潮涌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5-11-20 13:05:49 点击次数:127

2025年10月,全球聚焦吉隆坡。

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在这里经历两天的紧张交锋后,终于迎来收官。谈判结束后,美国总统特意在东盟峰会现场向媒体表达了信心,称希望很快与中方达成“一项非常全面的协议”。这一表态,直观反映出一向以强硬著称的美方,此刻正展现出罕见的务实与妥协。

促使美方释放善意的深层逻辑,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现实带来的压力。美国曾放话要对全部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并扬言推动中美产业链彻底脱钩。经过顶层经济团队的多次研判,美方不得不承认——“极限施压”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可能严重伤及自身根本利益。特别是在稀土供应方面,中国长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被国际称为“工业维生素”。稀土广泛应用于芯片、新能源、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美方无法绕开中国供应链,一旦脱钩带来的是全产业链成本飙升与技术断档。与此中方调整大豆等农产品采购,也让美国农业利益集团承受了实质损失。作为商人出身的总统,必须面对现实,寻求“再平衡”已成理性选择。

其二,政治周期的倒逼作用。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美国执政团队亟需稳住经济大盘、控制政治风险。如果经贸摩擦持续发酵,不仅影响出口和就业,还会削弱关键摇摆州的票仓基础。对任何一位总统来说,这都不是可以承受的代价。这就让阶段性妥协、缓和关系成为更现实的选项。

回到谈判本身,这次中国谈判团队表现出的自信与稳定,尤其令人瞩目。不仅正面摆出关税、技术管制等一系列敏感议题,更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主动。经由谈判,美方宣称中方将大量采购美国大豆、对稀土出口管制推迟实施。美国大豆期货一度上涨。但值得关注的是,为换取这些,美方在关税妥协、非关税壁垒等争议问题上做出了实质性让步,这意味着中国在议题设置和掌控力上不断增强,正逐步从被动应对转为积极主导。

更重要的是,全球资本和客观数据已显示出对中国前景的看好态度。今年1月至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超5700亿元人民币;其中9月份环比大幅增长,增速高达11.2%。外汇顺差单月也突破500亿美元,创近五年新高。来自日本、阿联酋、英国等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持续流入,展现了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的背景下,中国凭借稳定体量和强劲活力,成为备受青睐的“避风港”,资本用实际行动投出了信任票。

近期谈判只是阶段性的平衡调整,绝不是大国博弈的终点。美方的妥协有明显的策略色彩,而其内在逻辑与“美国优先”的本质始终未变。谈判桌上的让步背后,美国已在全球寻觅稀土等关键资源替代方案。未来,随着国际环境风云变化,新一轮摩擦与挑战仍难以避免。

因此,中国需要把握来之不易的窗口期,持续推进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高端产业的自主创新。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硬实力,才有底气和能力应对下一轮复杂竞争局面,牢牢把握主动权。大国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只要始终坚持自我提升,稳步前行,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变局,都有能力从容应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