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的东西,全没了!”,电话那头,公务员朋友的声音听着快要碎了。我甚至能想象到他此刻的表情,那种盯着空白电脑屏幕的绝望,像是被整个世界抽空了力气。
谁能想到,一个国家的信息心脏,会在一个普通的夜晚,因为一块小小的锂电池,就这么停跳了。2025年9月26日,大田市,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院的那场大火,烧了整整22个小时。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也把韩国人引以为傲的“数字强国”那层窗户纸,烧得一干二净。
起因听起来甚至有点滑稽,技术人员在给机房换电池。就那么一下,一块电池突然爆燃,火苗子跟疯了似的,瞬间就吞掉了整个五楼机房。384组锂电池,96个核心系统,就这么成了火葬场里的陪葬品。更要命的是,为了灭火和防止设备过热,另外551个系统被紧急拉了电闸。
这一拉,整个韩国社会好像都被拔了插头。
灾难来的时候,普通人感受最真切。中秋假期前,你兴冲冲地去ATM机取钱准备过节,屏幕漆黑一片。你突发急病拨打119,却发现定位功能失灵,救护车在城市里打转。你好不容易赶到机场,手机里的移动身份证却刷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飞机起飞。这些场景,过去只在电影里看过,现在却成了每个韩国人的日常。首尔街头的邮局贴出告示,“系统故障,暂停生鲜快递”,那些等着被寄送的节日美食,就这样烂在了路上。
讽刺的是,早在2018年,韩国政府就强制推行“G驱动器”,要求所有公务员把工作文件存在云端,说是为了高效。结果呢?他们只想着把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却忘了给这个篮子配个结实的盖子,连异地实时备份这种最基本的安全措施都没有。高丽大学的金承柱教授都看不过去了,说机房着火系统就不该瘫痪,这是治理常识。可惜,常识在这次灾难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事后补救的场面倒是挺宏大。800多人的抢修团队不眠不休,民间的云计算公司也被紧急拉来帮忙。总统李在明甚至把中秋假期定为“黄金修复期”,要求所有公务员回去加班。可一个礼拜过去,恢复的系统还不到18%。有内部官员悄悄透露,说是预算太紧,备份设备根本不够。这话真让人心寒,原来在国家级的数据中心,连启动备份的家底都这么薄。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还记得2023年那次网络大宕机吗?当时他们信誓旦旦地说“三小时内恢复”。这次呢?彻底没声了。韩国政府似乎特别迷恋“进攻”,2024年发布的新版《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通篇都在讲怎么打造“进攻性网络作战力量”,对基础防护的投入却抠抠搜搜。这就好比你花光了所有钱去买最锋利的矛,却住在个茅草屋里,结果一场暴雨就把家给冲了。
灾难过后,政坛上吵得不可开交,互相指责对方该为事故负责。执政党和在野党你来我往,口水仗打得比救火还热闹。可到头来,真正被调查的,只有几个现场换电池的工人和小公司。那些做决策的大人物们,却稳稳地坐在办公室里,毫发无伤。同样是火灾,2024年华城电池厂死了23个人,企业老板被判了15年。怎么一换到政府机构,问责的力度就变得这么“温柔”了?
说到底,这场火烧掉的,哪里只是数据和设备。它烧掉的是一个国家在数字时代最核心的东西——信任。当一个公务员七年的心血可以瞬间化为乌有,当民众的生活秩序可以因为一次意外而彻底崩溃,技术上的漏洞,最终都指向了制度的溃烂和责任的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