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民众炸锅:凭什么我们掏钱送走格蕾塔和472名“不速之客”?
“我们为什么要替这些来捣乱的人负担机票? ”这句话像野火一样在以色列社交媒体上蔓延。 一位特拉维夫的出租车司机在接受街头采访时直接开喷:“他们是开着船来的,风风光光上岸,现在却要我们纳税人掏腰包买机票送他们走? 这道理哪儿说得通! ”另一名超市店员插话:“既然他们是来支持加沙的,直接送他们去加沙边境岂不更公平? 让哈马斯管饭去!”这番争议的源头,是以色列政府突然宣布遣返瑞典环保活动家格蕾塔·通贝里及其带来的472名国际支持者。 决定一出,民间怨气瞬间引爆。
事情得从一周前说起。 格蕾塔·通贝里——就是那个以“气候罢工”闻名的少女——这次突然转向巴以冲突,率领一支近500人的队伍乘船抵达以色列阿什杜德港。 团队成员来自全球各地,多数是年轻活动家,举着“支持加沙平民”的标语。 他们声称要组织和平示威,呼吁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 但以色列安全部门将其定义为“潜在煽动性团体”,以“避免公共秩序风险”为由,在港口就地扣留人员,并快速下达遣返令。
政府计划用商业航班将这批人分批送回国,费用由以色列移民局承担。 初步估算,单程机票支出可能超过20万美元。 这笔钱成了民众愤怒的导火索。 在耶路撒冷的一家咖啡馆里,退休教师米里亚姆敲着桌子说:“我们自己的士兵家属还在为抚恤金发愁,现在倒好,一大笔钱花在了一群故意来挑衅的人身上! ”社交媒体上,别用我的税钱送客(NotMyTaxForActivists)标签下,有人贴出以色列贫困家庭排队领救济的照片,对比格蕾塔团队在港口吃免费餐食的场景,配文讽刺:“看,这就是‘国际主义’的代价。 ”
支持遣返的民众也并非没有。一位在国家安全部门工作的匿名人士透露:“如果让他们留下来,抗议活动可能升级为暴力冲突。 去年类似的国际团体闯入后,曾引发街头混战,警方耗资百万谢克尔维稳。 ”但反对者立马怼回去:“既然怕他们闹事,当初为什么允许船靠岸? 直接海上拦截遣返不行吗? ”也有人翻出旧例:2022年,以色列曾拒绝一艘载有活动家的船只靠岸,并强制其原路返回。 “这次偏偏选择最烧钱的方式,政府是不是在作秀? ”一名大学生质疑。
格蕾塔团队的反应同样激烈。 在被扣留的港口仓库里,一名来自德国的活动家对媒体镜头大喊:“我们只是来声援加沙的儿童! 以色列这样做,恰恰证明了他们害怕真相。 ”团队律师团已提交申诉,指控遣返“侵犯和平抗议权”。 但以色列内政部文件显示,这批人持旅游签证入境,却公开宣称要组织“政治行动”,已涉嫌签证用途违规。 司法界人士指出,类似案例中,政府有权加速遣返“对公共秩序构成风险”者,但通常由被遣返者自费;这次政府主动承担费用,确实罕见。
争论中,一个更尖锐的观点被抛出:为什么是格蕾塔? 她以环保行动成名,这次跨界介入地缘政治,连部分支持者都感到意外。 欧洲媒体挖出她此行与某个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关联,该组织长期批评以色列政策。 以色列右翼议员多迪·阿米尔在电视辩论中讥讽:“通贝里小姐可能以为气候抗议和巴以冲突是一回事,但这里不是瑞典课堂。 她想当英雄,却让以色列老百姓埋单。 ”左翼团体则反击:“正因为加沙的环境危机与战争相关,她的介入合情合理。 ”
与此同时,472名被遣返者的背景浮出水面。 他们中约三成是学生,其余包括社工、艺术家和自由职业者,多数无固定收入。 以色列移民局记录显示,已有百余人被送上飞往欧洲的航班,其余人暂扣在拘留中心。 一名被遣返的意大利志愿者在机场电话采访中哽咽:“我们带了儿童医疗物资,现在全被没收了。 以色列说我们‘捣乱’,可我们只是举手举牌啊! ”这番话在网络上分裂成两派:一方痛斥“圣母病发作”,一方赞誉“勇敢的见证者”。
政府的沉默加剧了混乱。 总理办公室仅简短声明“决定基于安全评估”,未回应费用问题。 财政部官员私下透露,这笔钱可能从“突发事件应急基金”拨付,但需议会追认。 一名抗议者举牌堵在财政部门口,上面写着:“20万美元够建一所幼儿园! 要么送他们去加沙,要么让他们游回去! ”讽刺的是,加沙边境目前处于军事封锁状态,真送过去纯属天方夜谭。
航班起飞前,格蕾塔在拘留区写了一张纸条传给记者:“我们不会忘记以色列人民的愤怒,但更不会忘记加沙人民的苦难。 ”纸条内容被公开后,有以色列网民吐槽:“她倒是赚足了头条,我们呢? 还得为这张机票吵翻天。 ”黄昏时分,特拉维夫广场上,一小群人举着“停止战争”的蜡烛,另一侧则有人高喊“以色列不欢迎政治游客”。 警车在远处闪烁,仿佛提醒着这场争议远未随航班起飞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