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景德镇珠山大道还泛着夜色,一条百米长队已蜿蜒而立。有人裹着外套打盹,有人架起手机直播,还有外国游客举着翻译器反复确认:“这是买鸡排的地方?”6元一份的炸鸡排,竟让整座千年瓷都为之沸腾。
这不是网红店的饥饿营销,也不是资本包装的快闪事件。摊主李俊永,42年如一日生活在景德镇,每天准时出摊,微笑招呼每一位顾客。他不搞“限量”,却限购两份;他不炒噱头,却火遍全网。人们排三小时队,买的不是鸡排,而是被认真对待的踏实感。
这股“鸡排热”迅速点燃城市流量。9月底,景德镇北站客流量同比激增19%;国庆期间,酒店入住率上涨30%,年轻人占比超六成。抖音上,“鸡排哥文学”播放量破1.5亿,“景德镇陶瓷”搜索量飙升400%。一座城市的文旅命脉,竟被一份小食悄然撬动。
背后逻辑正在改写:当6元鸡排提供60元的服务体验与600元的情绪价值,传统价格体系已然失效。消费者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时间与信任。排队三小时,本质是一场情感储蓄——每一次耐心等待,都在兑换被尊重、被看见的心理回报。这种“时间货币化”现象,揭示了现代服务经济的新法则:人心才是终极市场。
有人质疑,这不过是短暂的流量狂欢。可真正支撑持久吸引力的,从来不是噱头,而是稳定、真诚与可预期。李俊永固定出摊时间、坚持平价、公开配方,甚至亲自抵制黄牛代排。这些行为构建了一种稀缺的信任契约——在不确定的时代里,确定性本身就成了奢侈品。
情绪价值并非虚无缥缈。它由生理唤起、认知认同与行为反馈共同构成。当顾客接过鸡排时的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点燃的是日常生活中久违的温情;当摊主拒绝涨价、坚守初心,唤醒的是公众对“好人有好报”的朴素信念。这种正向情绪循环,远比任何广告更具传播力。
景德镇的反应也值得称道。政府迅速授予其“文旅推介官”称号,铺路改道、组织志愿、规范管理,没有让自发热情沦为混乱现场。这说明,城市治理者已意识到:真正的城市魅力,不仅在于博物馆与古窑,更藏于街头巷尾的生活肌理之中。
但热潮之下亦有隐忧。直播围堵、黄牛代排、配方倒卖,暴露出情绪经济的脆弱性。一旦真诚被消费,信任便可能崩塌。所幸李俊永选择将配方公开,用透明对抗投机。这份清醒,正是抵御异化的第一道防线。
城市更新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份6元鸡排里。它提醒我们:文旅振兴不必总盯着宏大叙事,一个真诚的普通人,也能成为一座城的精神地标。
最高级的营销,是不必营销;最持久的流量,来自人心深处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