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钓鱼岛风云再起!前少将矢野义昭2025论坛警示日本一周内恐陷困局
发布日期:2025-10-10 06:20:11 点击次数:128

2025年9月,东京,一场安全论坛上,退役将领矢野义昭又把老话题抛出来:一旦因为钓鱼岛或台海闹起来,日本能扛的时间不长,可能一周。现场不吵不闹,但气氛紧。因为这个观点,他已经说了很多年。然后很多人把时间线翻出来,看看他说的依据在哪儿。他不是网红,他是日本陆上自卫队前少将,退役后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

2012年,他在《军事研究》杂志上发文,第一次系统预测中日冲突的风险点。接着他这几年出书、做节目,接受采访,把算出来的差距摆在桌上。2023年他强调日本的短板,2024年继续提醒军费再涨也追不齐。到2025年,他还在参加论坛,媒体也愿意引用他的话。同样重要的是,他喜欢给出具体数和时间,不光抛。

先看海上这块掰手腕。美国国防部2023年报告说,中国海军“作战舰艇”数量超过370艘,日本海自主力大中型水面舰大约50艘左右。中国055型驱逐舰批量服役,雷达和导弹装得多,反舰防空都能打。日本的舰队不少是老舰换装,更新节奏没那么快。因为这个,数量上的压力先就摆在那儿。

再看天上。中国各型现役战机合计接近两千架,隐身机歼‑20的数量在增加,日常出动频率也在提高。日本自卫队战机大约三百多架,F‑15在升级,F‑35的采购和交付在推进,但速度受预算和产能影响。空中密度决定巡逻和拦截的次数。结果就是,谁能更快补班、补弹,谁在中段占便宜。

地面和导弹更直接。中国现役军人总数约两百万,各军种齐全,火箭军的常规导弹覆盖琉球方向。日本自卫队在编约二十四万多,受宪法第九条约束,定位是防御。冲绳有嘉手纳、普天间等基地,一旦开局挨一轮饱和打击,爱国者和舰载拦截能拦一部分,但很难全拦。第一轮损失是他特别担心的点。

矢野的推演是从钓鱼岛擦枪走火起步。然后中国先打“压制”,让日本前沿基地跑不起来。接着日本的弹药和备件消耗很快,补给船得绕远路还要防攻击。他多次点名“库存不够用”,这是日本国内也在讨论的问题。同样,他把“一周撑不住”当成提醒,而不是倒计时。

头几天,海空还能拉锯。等到后勤掉链子,战力就会往下掉。日本是岛国家,油料、导弹、零部件都要靠船和飞机送。一旦海峡受控,港口关停,补给节奏就断了。另外,维修能力跟不上,战机和舰艇的出动率会往下滑。结果就是,越打越少,越少越被动。

经济这块,矢野也算进去了。中国很多年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工厂的零件、稀土磁材、机电配套不少从中国来。战时如果航线收紧,汽车和电子链条先受影响。然后物价上去、就业下去,社会压力会顶到政府。企业一停,税收一降,军费的可用空间也被挤压。

美国的角色绕不开。美日同盟在那儿,但美国近两年在乌克兰和加沙都有投入,兵力调度要下棋。CSIS在2023年做过台海推演,是美国和日本能挡住,但代价很大,航母可能被击沉,基地会被重创。矢野拿这类结果做旁证。他的意思是,就算美国帮,第一周也不轻松。

日本在补课。2023年防卫预算破6万亿日元,2024年继续涨,政府提出五年投入43万亿日元,买远程导弹、强化弹药库存、引进“战斧”。同时加固岛链、升级雷达和防空。接着:起步晚,建设周期长,工业产能要跟上。因为这个,短板不是一两年能补齐。

回头看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引发海上对峙,海警船互相喊话已经成常态。到2020年代,台海话题更热,日本通过安保法制,开放部分集体自卫权。同样,联合演训多了,摩擦点也就多。矢野的时间点不是拍脑袋,他是把这些变化串起来,给出一个“容易出事的窗口期”。

现实里,2024年以来,中日高层见面增多,热线和海上联络更常用,旅游和商务恢复,航班也在增加。然后两边经贸部门还在谈出口管制、人员往来和渔业安排。地方层面也有交流,比如教育和城市合作。因为这个,风险不等于必然,动手的成本大家都看得见。

矢野不主张动手,他是强调软肋。他说过强硬话,媒体会挑出来放大,但主线是“别轻敌、别拖延”。同样,中国国内也有声音强调不宜轻启战争,经济和科技优先。他的警告像在门口挂了一个铃,风一大就响。听到铃声该做什么,这是各自政府的事。

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现场。冲绳那霸机场,雨停了,地勤车在跑道边来回,远处是灰色的军机,近处是排队的游客。一个小孩趴在玻璃上看起飞,父亲把行李往上提了一下。下一次风紧的时候,日本能把一周撑得更久,还是能把冲突挡在港口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