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珠,1911年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江背镇养源村,家庭贫困,祖籍农民。幼年丧父,由伯父抚养,但因经济困难未能接受正规教育。兴国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地区,数万青年投身革命。1932年前后,李绍珠与三位兄弟一同投身中国工农红军,积极参与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以及漫长艰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根据历史资料,兴国籍红军在长征途中牺牲甚众,达一万两千余人,仅李绍珠幸存至延安,其他三兄弟皆战死途中。
1932年2月,李绍珠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第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4军第2纵队的一员。翌年,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第7师班长,逐步走上军事指挥岗位。1934年10月随部队踏上长征,并于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而担任红2师排长。红军四渡赤水后,李绍珠晋升为连长,而在突破腊子口后,他又被派任陕甘支队炮兵连连长,并参与直罗镇战役。1936年春,李绍珠出任红30军264团连长,参与东征。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李绍珠就任129师炮兵营连长。彼时陕甘宁边区地势复杂,黄河成为战略要地,日军威胁东面,南西北则被国民党军重兵围困。中央决策抽调主力组建留守兵团,以保障边区安全。129师385旅770团及120师718团、警备团等数千人组成防御主力,李绍珠所在的炮兵营则被整编为警备第3团。
这一期间,李绍珠升任警备第3团第1营营长,在日军对黄河防线发动进攻时,率部坚守清涧与枣林坪一带渡口。1939年春,他率部协同邻团击退国民党新编骑兵第2师进犯陕甘宁边区,巩固南大门防线。同年末,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组建,李绍珠带领下属调防关中地区,反复参与重组、合并和防御任务。
抗战时期至解放战争期间,李绍珠多次调任晋绥军区部队。1943年起,历任第27团1营营长,组织部队抵抗日伪军秋季扫荡,随后带兵展开多次攻势作战,并在山西、内蒙古一带粉碎傅作义等敌军的多次进攻。1945年,晋绥野战军成立,李绍珠升任独立第2旅第27团副团长,积极响应对日本侵略最后一战,率部夺取关键据点,参与卓资山、集宁等重大战役,并多次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
1946年,部队整编,李绍珠调任独3旅第27团副团长,随部转入晋绥军区第三纵队,继续参与运城、临汾等战役。随着胡宗南部突袭延安,晋绥各部增援陕北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新组建的59t团在运城战役中表现突出,后来成为晋绥军区独10旅30团。1948年,独10旅组建,李绍珠任30团副团长,随部投入晋中、太原、扶郿等关键战局,尤其在太原牛驼寨之战中,指挥部队苦战数月,攻克要塞,彻底扭转战局。
1949年,李绍珠晋升第一野战军第7军第19师第57团团长,率领主力突破太原,随后进驻大西北风急云涌的战场。他领导部队长驱直入甘肃、四川,承担重要城防任务,并参与成都战役,对国民党残军展开围剿。新政权建立后,李绍珠带兵剿匪平叛,组织地方政权建设,积极改编、整训国民党起义部队,为稳定四川地区局势付出巨大努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绍珠所在部队多次调整编制,最终于1952年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参谋长,此后部队转赴东北,在朝鲜战场从事铁路修复和物资补给保障。1953年初,李绍珠与铁5师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事。战后部队凯旋归国,投入东北铁路支线建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专门技术兵种铁道兵的样本团队。
1954年后,李绍珠历任铁道兵第5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在东南沿海、江西、云南等地,指挥部队修建多条战略铁路,包括黎湛铁路、福建鹰厦铁路、古田外福铁路、贵昆铁路等。他所领导的第5师被誉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尖刀队,作业速度堪称“革命速度”。1957年,李绍珠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进入1960年代,铁道兵第5师承建国际重点工程。1961年,率22团参与中老国际铁路建设;1962年,24团修建中尼公路,并紧急担当中印边境国防公路抢修,保障自卫反击战胜利。1965年,李绍珠升任师长,带领部队转战四川攀枝花,投入成昆铁路及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专用线、朱家包包矿区等项目,为国家重大基建提供坚强支援。1969年,他被任命为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司令员。
晚年,李绍珠屡获荣誉。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4月21日,李绍珠病逝于成都,享年八十四岁。他一生经历无数战火与艰险,始终坚持革命信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事业紧紧相连,在中国现代军事与工程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