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沙特首都利雅得的签字笔声,或许比战机的轰鸣更让中东局势发生了变化。沙特和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共同防御协议。这一份文件的核心就是,袭击任何一方,都等于向两国同时宣战。别看纸面上是两个国家,其实背后牵动的,是整个中东格局的转向。
这种场面在中东并不多见,它带有实实在在的军事约束力,还附带着巴基斯坦的核保护承诺。换句话说,如果以色列选择用导弹轰一下利雅得,那它最好先算算,下一秒可能迎来的,是巴基斯坦战机从空中扑来。
事情的导火索来自卡塔尔。在被以色列一枚炸弹炸掉多哈一处建筑之后,卡塔尔的愤怒压根不只是来自于废墟本身。它更像是被扇醒的耳光,发现自己手里那些花大价钱买来的美制装备、美军的全球最大驻中东基地,几乎没有半点防护作用。
那一刻,中东各国的神经被彻底绷紧。卡塔尔决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召集包括沙特、阿联酋、伊朗在内的57个国家研究建立一个中东军事联合体。目标很直白,用“整体安全”去对冲以色列的军事威胁。这是中东版“北约”的雏形。
这种号召力,需要有大国先下场带头。沙特显然心里有数。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龙头,它立即用行动表态,直接和巴基斯坦把事敲定了,而且是带核保护的那种。
这和几个月前俄罗斯与朝鲜签的共同防御条约如出一辙。一旦有人越过那条红线,另一国就必须动手。这种承诺,不是随便开开的玩笑。它意味着一旦事态失控,冲突规模会被迅速放大。
对美国来说,这一切是个不小的耳光。毕竟,卡塔尔是它在中东的传统盟友,还塞着一个上万美军的大基地。一颗炸弹,就让它几十年的“安全保护者”形象轰然崩塌。
路透社的评论很直接,说卡塔尔事件之后,海湾阿拉伯国家开始对美国的安全承诺越来越警惕。这可不是小裂缝,一旦信任崩掉,再想补回来,得付出几倍的努力。但现在,美国恐怕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沙特也并不打算单干。消息一出,埃及立刻宣布支持中东建立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还承诺自己将带头出兵2万人参与集体防卫。土耳其、伊朗等虽有分歧,但在这一点上,却出奇地一致。
这对以色列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过去它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几乎畅通无阻,如今这种“横冲直闯”的日子很可能到头了。
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已经公开喊话:“任何对伊斯兰国家的攻击,都将触发集体反击。”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说法更形象:“以色列的炸弹,炸醒了沉睡的雄狮。”
埃及的动作更是立刻落到实处。它不仅终止了一切与以色列的安全合作,还邀请哈马斯的领导人在开罗长期居留,并提供政治庇护,同时向加沙边境增派两个装甲旅,大约2万人。
可以说,这是一次从心理到行动的全方位变化。各国的底牌正在摊开,而这些牌,已经明显不在华盛顿的掌控之中。
从美方的角度看,这波打击有点像疏忽大意时被人偷走了最后的筹码。《纽约时报》用的词是,“我们失去了同时控制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能力”。这不是一句气话,这是在承认一个事实。
对特朗普政府来说,这几乎是中东战略40年来最大的危机。它在过去一直靠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保持平衡来维持主导地位。现在这个平衡点被打烂,美以都要为那场轰炸付出代价。
卡塔尔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它更像是揭开伤口的第一刀。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国家,相互签防御协定甚至共同建立军事机制。很多人没意识到,一旦这种“你打他等于打我”的条款在中东普及,以色列的每一次行动都将伴随更高的风险。
聪明的国家已经看到机会,尤其是那些长年受制于美国军事存在的本地强国。无论是埃及这样的军事大国,还是伊朗这种在地区事务中有重量的玩家,都会在这种局势中找到扩大影响力的入口。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的核力量第一次被明确地绑进了中东安全架构。以前它是南亚的战略问题,现在它的核保护伞直接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这对以色列和美国来说都是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变量。
那么,一旦真的触发这个共同防御条款,中东会变成什么样?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不是过去那种小规模对抗能控制住的局面。
这些变化还在发生,而且深化得很快。沙特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脚步声已经响了起来。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