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以色列还没放弃危险计划,特朗普已把话挑明: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发布日期:2025-07-11 13:10:19 点击次数:73

以色列承认暗杀哈梅内伊失败 特朗普亲自否决计划

2025年6月27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电视采访中亲口承认,他们在与伊朗的12天冲突中曾试图暗杀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但始终没找到机会。这位以强硬著称的部长直言:“如果他在我们视线范围内,我们就会干掉他。 ”这句话直接撕开了中东局势的紧张面纱——以色列不仅策划了针对伊朗领导人的行动,还因失败将矛盾公开化。 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否决了这次刺杀计划,理由是“不想让中东彻底失控”。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停火后首次公开讲话时放出狠话:“犹太复国主义政权犯下重大错误,必将受到惩罚。 ”他的强硬回应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形成鲜明对比。冲突期间,伊朗议会高级顾问透露,所有高级指挥官几乎在一小时内被暗杀,暴露出伊朗安全体系的致命漏洞。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表示:“哈梅内伊的死亡不会升级冲突,反而会结束冲突。 ”这种挑衅性言论让地区火药味愈发浓烈。

美国情报部门证实,以色列曾向白宫提交暗杀计划,但特朗普以“未触发美方直接参战条件”为由拒绝。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方面随后改口称“不需要美国许可”,这种态度转变暴露出两国在战略上的分歧。 伊朗情报机构随即挫败了一起针对外长阿拉格齐的暗杀行动,显示出他们并非毫无防备。

面对以色列的军事压力,伊朗启动了“紧急托管”机制。 根据官方文件,如果哈梅内伊遭遇不测,由革命卫队领导的集体团队将接管国家事务。 这种安排打破了外界对伊朗政权脆弱性的猜测。 与此同时,什叶派精神领袖西斯塔尼发出警告:“刺杀哈梅内伊等同于对十亿信徒宣战。 ”他的声明获得超过60%什叶派民众支持,这种宗教层面的反弹可能引发地区性骚乱。

以色列军方近期在德黑兰20公里处发现秘密无人机基地,现场查获200公斤炸药和土制炸弹。 这个位于伊朗权力中枢附近的基地,证明以色列的情报网络已深入伊朗核心区域。 伊朗安全部队已开始转移哈梅内伊,并得到俄罗斯提供的安全路线支持。 美军“尼米兹”号航母突然取消南海行程直扑中东,20余架加油机完成跨大西洋补给,这些动作暗示着大国博弈进入新阶段。

伊朗革命卫队新任情报负责人哈德米走马上任,这位曾负责情报保护的前高官面临严峻考验。 数据显示,伊朗导弹库存包含射程2000公里的“流星”系列和1400公里的“法塔赫”高超音速导弹,这些武器系统随时可能改变战局。 美国《纽约时报》披露,若哈梅内伊遇刺,伊朗可能启动核计划,而国际原子能机构监测显示,福尔道铀浓缩设施近期活动频率增加37%。

停火协议虽已生效,但以色列仍对加沙、黎巴嫩多线开火。 真主党使用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以色列境内目标,胡塞武装封锁曼德海峡航道,这些行动导致全球油价单日暴涨15%。 伊朗外长顾问明确表示,任何针对核设施或高级官员的袭击都将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联合国数据显示,中东地区难民数量已突破800万,人道主义危机持续恶化。

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声称“知道哈梅内伊藏身之处”,但强调“现在不会动手”。这种矛盾表态引发猜测——美国是否在利用以色列消耗伊朗实力? 伊朗专家会议已选定三名潜在接班人,虽然具体名单未公布,但分析指出其中可能包含改革派与强硬派代表。 这种权力过渡机制的建立,显示出伊朗为最坏情况早有预案。

以色列近期对叙利亚多个军事基地发动空袭,摧毁伊朗导弹运输车队。 卫星图像显示,大马士革郊区的军事设施损毁程度达60%。 作为回应,伊朗革命卫队向以色列发射数百枚火箭弹,特拉维夫多个居民区首次拉响防空警报。 这种高强度对抗导致双方伤亡人数突破3000人,创2025年以来新高。

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5家实体实施新制裁,涉及石油贸易和金融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发布紧急撤离指南,详细列出约旦河Crossings等陆路口岸的通行条件。 数据显示,已有超过3万名中国公民通过陆路撤离以色列。 俄罗斯则暂停驻德黑兰使馆领事服务,撤侨行动进入最后阶段。

伊朗石油部宣布,若霍尔木兹海峡遭封锁,将启动替代运输通道。 该方案涉及阿曼湾秘密航道建设,预计可维持每日50万桶原油运输。 但国际航运协会警告,任何试图封锁海峡的行为都将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 目前已有23艘商船改道好望角,航程延长15天以上。

以色列国防军公布作战数据:在12天冲突中摧毁伊朗12处核设施、87个导弹阵地,击毙至少900名军事人员。 但伊朗革命卫队宣称“所有目标均完成反击任务”,并展示新型反舰导弹试射画面。 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显示,德黑兰街头出现大规模示威,民众高呼“抵抗到底”口号,显示出罕见的团结态势。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紧急飞抵多哈,与卡塔尔协商重启伊核谈判。最新披露的谈判草案显示,美方首次松口允许伊朗进行有限铀浓缩,但坚持必须拆除关键设施。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回应称:“解除制裁是谈判前提,任何新提案都不会接受。 ”这种僵局导致谈判陷入“谁先让步”的死循环,短期内难见突破。

(注:本文所有数据及事件均来自2025年6月至7月公开报道,具体信息可查阅路透社、半岛电视台、美国国务院官网等权威信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