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十万红军从江西出发,一年后只剩下八千多名铁血勇士,还要翻越全国最险的峡谷——腊子口。想象一下,千百米高的绝壁如同刀锋,只有一条窄道连通,下面湍急河水拦路。红军能否冲破重重阻碍?他们身后还有多少秘密未被揭晓?
一边是守桥的机枪碉堡和十四师精锐步兵,一边是几千名连弹药都不够一日消耗的战士。有人说,这条天险根本翻不过去,冒险就是送死;有人又断言,没有腊子口,红军就无法找到新根据地。双方吵得面红耳赤,每个人都抑制不住紧张情绪。可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一条战略路线悄然浮出水面,到底是正面硬闯,还是侧翼偷袭?答案让所有人屏住呼吸。
时间像洋葱,一层层剥开。部队先派出红四军团试探正面火力,炮声过后,伤亡触目惊心;接着红一军团摸索侧翼路径,战士们踩着悬崖岩缝,汗水与尘土混成一团。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人称赞主力果敢,有人担心轻敌;有人觉得分兵有风险,也有人坚持两路合击才能突破。山脚下的村民用深情目光注视,他们说:“要是过得去,就能带来和平;要是过不去,这里恐怕也难保平安。”如此多方视角,让真相更立体。
战火似乎暂时平息,峡谷上空只有风声和远处断断续续的呼喊。红军得以在达拉乡稍作整顿,粮袋里装进了炒米和干面,人们的脸上重现一丝希望。可有人暗暗质疑:这些补给够撑到下一个关口吗?更有声音说,把大洋撒得到处买粮,是不是浪费了中央给的急用钞票?反对者提醒:这里毕竟是敌占区,一旦耽搁,随时可能被包围。平静只是假象,暗流却在脚下涌动。
就在众人以为下一步路线要落脚甘肃某地时,军委发来绝密情报——榆林、吴堡一带已形成红色根据地,刘志丹红军在那里等候。这个惊天转折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来目的地从川甘并不是终点,而是为了会师陕北游击队。消息一出,支持者欢呼,反对派也炸开锅:到底是直捣敌后,还是打了无用功?以前的疑惑在这一刻全都串联起来,矛盾被彻底点燃。
计划看似走上正轨,队伍又遇上新难题:腊子口爆破桥头火炮损坏,补给线拉得太长导致粮饷跟不上。与此同时,有的地方族群在消息不明情况下,开始犹豫要不要主动帮助红军,陷入分歧。人心动摇,武器生锈,一度让指战员怀疑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说到底,这套“会师陕北”的大戏,听起来像万无一失的好规划,实际上漏洞百出。天天吹什么“纪律严明”“亲民爱民”,可桥头火炮不灵,后勤链条一断就慌了神,怎么不让人质疑?把目标一换再换,是战略弹性,还是临阵磨枪?有人还要给领导写请愿书,要求把路线改回川陕,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光画饼不行,遇事还得能落地。
你觉得,红军在腊子口的大动作究竟是神来之笔,还是一场高风险试错?是“先破险滩再冲前”,还是“借坡下驴最后翻车”?两种观点你更支持哪一派?欢迎下方留言,讨论这条“险中取胜”到底靠的是胆识,还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