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深处,一场中美海上对峙骤然升级!美军机对中国科考船的空中骚扰,竟引来中国五艘科考船组成的“舰队”强势集结。美国海岸警卫队搬出模糊的“领土完整”指控,却暴露其在极地博弈中法律站不住脚的尴尬,以及自身“破冰船赤字”的结构性短板。
7月底,一场不寻常的空中遭遇,打破了北冰洋的宁静。一架美国海岸警卫队的C-130J侦察机,在冷冽的极地空气中盘旋,目标直指中国科考船“雪龙2”号。
这艘肩负着科学探索使命的船只,正在广阔的冰海中执行考察作业,却意外成了骚扰的对象。侦察机进行了环绕飞行,其意图显而易见,是针对“雪龙2”号的科考活动进行干扰。
骚扰事件发生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紧接着发表了一份声明,将其单方面的行动合理化。声明中,美方指责“雪龙2”号进入了他们自己划定的“北极延伸大陆架界限”以内,以此作为其侦察行动的依据。
根据美方公布的细节,此次事件发生在阿拉斯加州武特恰维克以北大约290海里处。他们声称,“雪龙2”号进入了其主张界限内130海里,而这一界限本身,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范围。
美方言论宣称,其行动旨在“密切监视并应对外国政府船只在美国水域及其周边活动,以确保领土完整、捍卫主权利益”。然而,他们的“水域”概念,却与国际法存在明显偏差。
面对空中侦察与不合理的指责,中国的回应并非仅仅停留在外交层面。在“雪龙2”号之后,又有一支新的科考力量集结,派遣了四艘科考船。
这四艘新增的科考船分别是“深海1号”、“极地号”、“中山大学极地号”和“探索3号”。它们接连通过白令海峡,驶入了北冰洋,与先前的“雪龙2”号会合。
至此,在北冰洋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科考船总数达到了五艘,形成了一支事实上的“舰队”。这不仅仅是船只数量的增加,更是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以实际行动展现决心的一种姿态。
果然,中国科考船队的集结,促使美方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8月6日,美国海岸警卫队派遣了“威彻号”海警船(USCGCWaesche,WMSL751)进入北冰洋。
这艘海警船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中国的科考船队进行跟踪监视,加拿大军方也同步协同,加入了这一监视行动。从最初的空中骚扰,到如今的海上抵近跟踪,北冰洋上的博弈在步步升级。
美国此番行动,再次重申了其对该海域的“主权优先”论点。他们宣称中国船只进入了其单方面主张的“领水”周边,威胁了美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利益”,企图将非主权的延伸大陆架模糊为自身海域。
然而,中国科考船队坚守的立场则截然不同。他们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在公海享有以和平为目的的科研自由,认为美方的行为是非法干扰,是典型的“恶人先告状”和“双重标准”。
争议的焦点,直指涉事海域的法律地位。美国坚称其拥有特殊权利,将其视为延伸大陆架的一部分,而中国则明确指出,这片海域属于所有国家享有自由的公海。
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采取的实用主义态度。自身并未加入该公约,却在需要时选择性地援引其条款来约束他国。
同时,这背后也折射出美国对中国崛起并进入北极这一传统势力范围的深层次战略焦虑。现场的对峙,不过是这种焦虑在海上的具象化体现。
这场海上对峙的升级,也同时让美国媒体聚焦于本国在极地能力上的结构性短板——即所谓的“破冰船赤字”。数据对比之下,这种差距显得尤为醒目。
目前,中国在北冰洋拥有5艘极地科考船。而美国仅有2艘现役极地破冰船,分别是重型“极地之星号”(USCGCPolarStar,WAGB-10)和极地科考船“希利号”(USCGCHealy)。
粗略计算,中国极地船只的数量已是美国的2.5倍。尽管“雪龙2”号和中国其他四艘科考船并非专业重型破冰船,但它们都具备一定的破冰能力,足以在极地水域执行任务。
而美国除了这两艘,另有30多艘破冰能力有限的船只,如18艘老旧破冰船和16艘浮标船,但这些船只主要用于本土港口的近岸作业,无法胜任北冰洋深处的严酷环境。
美国造船业的结构性问题,也在这场对峙中暴露无遗。去年,美国、加拿大和芬兰签署了“破冰船合作协议”(ICEPact),旨在由芬兰和加拿大向美国转让技术,以帮助美国本土建造破冰船。
这表明,即便在技术层面,美国也需要依赖盟友。去年年底,美国宣布开始建造第一艘新的重型破冰船“极地安全巡逻舰”(PSC),但这艘备受期待的船只服役时间仍然未知。
此外,即将服役的第三艘美方极地船只是“斯托里斯号”(CGCStoris),但这并非全新建造,而是由一艘商业破冰船Aiviq改装而来,这更凸显了美国在特种船舶建造上的短板。
资金方面,虽然特朗普政府时期签署的“大美丽”法案(GreatAmericanOutdoorsAct)为采购新型破冰船提供了资金,拨款43亿美元用于购买3艘重型极地安全巡逻艇。
此外,还有35亿美元用于采购中型北极安全巡逻艇。然而,即便有巨额资金,美国也面临着6个法案规定其军方及海岸警卫队船只必须在美国本土建造的限制。
这些法律条款在保护本土产业的同时,也无形中制约了其造船业的效率与创新能力,使其在建造大型、高技术含量的特种船舶时,速度远低于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竞争者。
面对物理实力上的不足,美国转向了其擅长的“规则游戏”。其战略工具之一,便是对国际法采取“双重标准”,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美国自身并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却在需要时频繁引用其条款,试图约束他国。与此同时,它选择性地无视公约第87条赋予所有国家在公海的科研自由权利。
美方这种“只用不认”的态度,使得其在国际法理上的立场显得颇为尴尬且缺乏说服力。其指责“雪龙2”号进入其主张界限,却无法提供国际法依据,不过是单方面宣告。
其二,美国利用地缘政治上的“抱团”策略,试图在北极事务中排挤非盟友国家。北极理事会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平台,其8个成员国中,有7个是北约成员国。
这种构成使得北极理事会带有明显的西方联盟色彩。然而,中国的应对策略同样清晰且有效。早在2013年5月15日,中国便已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
这一身份的取得,使得中国得以在规则体系之内,名正言顺地楔入自己的存在。这不仅为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正名,也为其在北极事务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将视野拉回此次对峙的根本驱动力。北极冰川的加速融化,正在开启一条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的“北极航线”。这条航线,能够将上海到德国的航程,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4600多公里。
这缩短的距离,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战略价值。它不仅能大大降低航运成本,缩短运输时间,更能在未来地缘政治格局中,为掌握航线话语权的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优势。
这正是中国投入巨大资源,派遣多艘科考船队深入北极的原因,也是美国对此高度敏感,并迅速采取行动的根本所在。北极,已经从一个遥远的冰封之地,变为大国博弈的新前沿。
此次对峙清晰地表明,在北极这片逐渐显露的“新蓝海”中,仅仅依靠单方面的法律宣告和陈旧的联盟体系,已不足以维持传统的霸权地位。
中国的五船“舰队”证明,持续的物理存在和强大的工业后盾,正成为决定未来北极话语权的关键。这场对峙预示着,工业制造能力,特别是强大的造船能力,正成为改写地缘政治规则的硬通货。
当强大的造船工业转化为一支支能够深入极地的科考船队时,其发出的引擎轰鸣声,便是书写新地缘规则最有力的宣言。北极的未来,将由谁的引擎来书写,谁能持续、大规模地“在场”,已成为这场大国博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