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三千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一家:制造大国困在利润陷阱中
发布日期:2025-07-26 06:39:44 点击次数:161

中国汽车年产销量突破三千万辆,是全球公认的第一大市场。数字亮眼,利润却不堪一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公开表示,中国卖出三千万辆汽车的利润总和,不如丰田九百多万辆汽车的净收益。制造能力并未转化为利润能力,问题直指核心。

丰田最新财报显示,2025财年其全球销量为1101.1万辆,同比微降0.7%;营收达48.0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万亿元;净利润为4.77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364亿元。相比之下,中国七大车企合计净利润不足丰田的三分之一。中国造车数量远超日本,利润却成了丰田的注脚。

比亚迪、上汽、吉利、广汽、长城、北京汽车、长安汽车这七家头部企业,营收合计超过2.3万亿元,净利润加总不过803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全年净利润仅为16.7亿元,广汽不到8.3亿元,北京汽车和长安分别为9.56亿元和73.21亿元。比亚迪虽以402.5亿元居首,也难以填补丰田一个企业所展现的盈利鸿沟。

丰田的赚钱方式并不复杂。七成以上利润来源于日本本土市场。美国市场生产的丰田车型利润极低,真正的利润支柱是出口至美国的日本本土制造车辆。这类进口车型利润极高,形成丰田的全球现金流主力。

特朗普时期开启贸易战,首个关税目标就是日本汽车。根本原因即丰田及其他日本品牌依赖高附加值出口车赚取美国市场红利。表面上自由贸易,实际形成对全球其他汽车制造商的降维打击。制造在本土,销售在全球,成本可控,价格坚挺,形成系统化利润模式。

丰田不靠卖车赚钱的逻辑,已写进未来五年的战略蓝图。利润最高的业务早已不是新车销售,而是金融贷款、售后维保与零部件销售。2026财年利润预计下降20%。新车利润率正在下滑,零配件和维修保养成为丰田的第二增长曲线。

全球1.5亿辆在役丰田汽车构成零部件和维保市场的基础盘。这些车辆的维修、更换零件、保养业务持续为丰田贡献稳定利润。丰田高调宣布未来业务核心不在于新车销售,而是从这1.5亿辆旧车中继续“淘金”。

中国汽车产业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后市场盈利机制。新车价格战愈演愈烈,动辄万元补贴,车企之间竞相压价抢夺份额,结果是产品不断贬值,品牌溢价缺失。多数消费者在购车后不会再与品牌形成长期交互关系,售后与维保成为短板。

车企试图通过金融业务拉动盈利空间。贷款、分期、金融保险等成为主要盈利来源。在一些主机厂内部,卖车的利润不及贷款的一半。销售员推荐贷款不是因为车好,而是因为贷款才能赚钱。

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承担高利率车贷,部分情况下甚至在维修与金融服务上重复“被收割”。新车变现能力不足,二手车残值不高,维保成本虚高,后市场体系尚不成熟,制约车企利润结构多元化。

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断提速。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成为市场焦点。技术更新快速,智能驾驶、电池、自动泊车等成为宣传重点。但车越智能,成本越高,利润率却未同步提升。研发投入巨大,产业回报周期长。

部分车企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销量增长掩盖利润下滑。价格战削弱品牌竞争力,也削弱长期发展能力。头部企业拼命保住规模,中小企业疲于应付财务风险。制造业效能未能转化为利润驱动力。

丰田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将制造标准化、市场全球化、利润体系多元化。中国车企如果依旧靠补贴、靠政策、靠市场空间生存,未来将在全球产业链中继续处于低端位置。

新车销售能力构不成企业护城河。售后服务体系决定客户黏性。二手车市场反映品牌真实价值。零部件生态链决定长期收益来源。金融能力反映车企盈利转化效率。

利润来源于体系,不是规模。丰田每卖出一辆车,背后是工厂、品牌、售后、金融、服务、配件构成的完整闭环。中国车企尚未构建类似体系,导致规模越大,管理越难,利润越薄。

丰田的问题也不小。全球市场增长乏力,北美与欧洲盈利下滑,中国市场利润大幅缩水。未来利润预期下行,增长乏力。丰田自己也在寻找新的利润模型,从制造转向服务,从销售转向生态。

当前竞争环境逼迫所有车企思考如何实现体系化盈利。不是做出更炫的产品,而是形成闭环的价值链。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建立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是靠政策活命,而是靠市场盈利。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九百万,是现实,不是耻辱。说明产业结构与盈利模式的巨大落差。制造大国走出利润陷阱,靠的是效率、体系、品牌、客户关系、产品价值,而不是产量和宣传。

丰田提供的是参考样本,不是终极答案。真正的挑战,不在丰田,而在于是否愿意打破现有增长路径依赖,是否能在巨大的产业惯性中重构利润模式。国产车想真正站稳全球市场,需要的不只是制造能力,而是盈利逻辑的重建。

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