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千月
文|张丽
这篇文章配的照片,是我一位身处厦门的朋友拍的。我个人特别喜欢,照片里这些大白鹅的神态太传神了,像极了身处社会的“我们”,对世界满是天真又热烈的期待。所以特意拿来和各位网友分享欣赏一下。
今天和朋友在微信聊天时,聊起来“愤怒”这个情绪。
我说:愤怒来源于不满。
他说:愤怒也有可能来源于恐惧,恐惧是因为害怕失去,担心害怕失去,所以疯狂防御。
其实这个话题,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聊一聊。而这个关于愤怒的讨论,最近也恰好和我在自媒体平台的经历对上了,最近我无论写什么文章,评论区总能出现一些愤怒的声音。面对那些愤怒的质问与尖锐的批评,我当时并未生出多少强烈的愤怒、委屈,或是被冒犯的情绪,只稍微感觉到一些异样,随后便提醒对方沟通时注意态度,同时也尽量解释了存在误解的地方。
反观这些评论背后的人,我清晰地感知到,他们其实正困在自己的困境里,找不到方向,也走不出来。
当他们读我的文章时,没能从中获得对自身悲苦境遇的共情与理解,那份无处安放的焦虑、无助便找到了出口,最终化作了这些带着情绪的宣泄。其实,在我真正打算进入自媒体领域时,我就已经做好接受一切暴风雨般的情绪,都可能扑面而来的准备了。
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经历与难言之隐,或许是生活里解不开的困局,或许是藏在心里没处说的委屈,又或许是长久压抑后找不到出口的焦虑。
当人们隔着屏幕表达情绪时,那些愤怒的质问、尖锐的批评,往往不只是针对我文章本身或者我本人,更多是借这个由头,释放自己积压已久的情绪。所以我试着去理解和猜测这份情绪背后,那些没说出口的挣扎与不易。
那股怨气,在他们敲下那些不堪入目、充满对立的字眼时,便已开始倾述;在点击发送后,便彻底被宣泄出来,即便只是被陌生人看见,也似乎能让他们得到短暂的释放与舒缓。
或许这种方式未必能立刻解开他们所处的困境,但至少不用再独自扛着满心的憋屈,那份紧绷的情绪能稍微松弛一下,这其实就够了。而当他们把戾气与怨气在表达中宣泄出来后,这份情绪往往就消散大半了。说到底,人们在评论区宣泄情绪的背后,藏着的正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被理解和被看见。
这份需求看似朴素,却能直接左右一个人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充满力量地直面未知,还是带着不安和憋闷畏缩不前。
而我始终觉得,能真正回应这份朴素需求的,其实是一种大家都早已忽略的宏大存在,那便是“爱”。
但愿我简陋与有限的文字,能为屏幕前的你带来一份理解与看见。而这份文字的联结,也恰好是我谋生的方式,愿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彼此安适!
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