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俄罗斯政府主动登门,恳请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实现更深层次的兼容对接
发布日期:2025-11-23 09:30:35 点击次数:112

在等待我国官方回应的过程中,俄方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静候佳音,以期开启双方合作的崭新篇章。

11月5日,随着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画上圆满句号,中俄两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合作迎来崭新篇章。11月3日至4日,米舒斯京访华期间,中俄双方正式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卫星导航合作路线图。

据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塔斯社”披露,此次访华之行,米舒斯京总理满载而归,硕果累累。他不仅收获了两国友谊的进一步深化,更在卫星导航领域取得了两大突破性成果。

(摘自俄国家通讯社塔斯社的报道)

一则喜讯传来,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巴卡诺夫与我国代表握手签署了2026年至2030年的中俄卫星导航合作蓝图。另一则消息则是中俄两国就2021至2025年合作路线图的实施与成效,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简言之,双方正在对过去五年的合作成果进行一次深入的检视与交流。

事实上,俄罗斯将自家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与我国更为先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深度捆绑,这背后实则是一种无奈的抉择。在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中,若以首次发射卫星组网的年份为序,则依次为:1978年的美国GPS、1982年的俄罗斯格洛纳斯、2000年的中国北斗以及2011年的欧洲伽利略。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格洛纳斯,这颗承载着苏联荣光与梦想的导航卫星,自1976年起便与美国的GPS同台竞技。然而,历史的波折与财政的重压,如同巨石压顶,让这项雄心勃勃的工程在苏联后期乃至普京初掌俄罗斯政权时,步履维艰。直至1996年,在经历苏联解体、国有资产低价抛售以及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磨难后,格洛纳斯才艰难地全面建成。

然而,俄罗斯此时的国力已大不如前,饱受经济困境之苦。连绵不断的战事与财政赤字,让庞大的卫星星座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俄军甚至无力购置足够的信号接收终端,保障军队的通讯需求。

时间回到1994年至1996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俄罗斯军方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国外,高价购置民用GPS接收机,以此填补自身导航系统的空白。在这场漫长的博弈中,格洛纳斯艰难地扛过了五年,但最终,24颗组网卫星中,竟有17颗黯然陨落,沦为了摆设。

2002年,普京高瞻远瞩,宣布启动格洛纳斯十年重建计划。然而,俄罗斯在这条路上再次误入歧途。它那自诩的全天候、全方位和高精度导航系统,似乎永远无法匹配其国力之薄弱。在这场与现实的较量中,俄罗斯能否走出困境,重振格洛纳斯昔日雄风,仍是未知之数。

相较于北斗、GPS所采用的“码分多址”信号分发模式,俄罗斯在追求极致的抗干扰性能上,独辟蹊径,选择了“频分多址”的导航策略。简言之,中美欧的卫星导航系统,皆以相同的频率搭配不同的随机码进行信号传输,这一方式在成本和技术难度上相对较低。

然而,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却反其道而行,即使是不同卫星,也采用不同的频率进行通信。此举无疑大大提升了技术的复杂度,同时也让制造成本大幅攀升,这对于本就财政紧张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11年,俄罗斯咬牙重建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终告成功。然而,俄罗斯耗费巨资打造的这一自建导航系统,却将军方视为“烧钱无底洞”,对商业变现和民用市场关注甚少。因此,重建后的格洛纳斯系统,在未来十年间,几乎沦为摆设,形同虚设。

随着上一代主力卫星如格洛纳斯M的寿命逐渐耗尽,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俄罗斯加速了新一代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重建工作。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在自建导航领域,开始萌生两大转变思路。

首先,俄罗斯着手打造适合民用和商业推广的格洛纳斯-K2系统。其次,从之前的完全封闭自建,转变为寻求与中国航天局和北斗导航系统的合作。

2023年8月,俄罗斯新一代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首颗卫星,在俄普列谢茨克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标志着俄罗斯正式吹响了新一代格洛纳斯系统建设的号角。这一举措,无疑将为俄罗斯在导航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俄罗斯新一代格洛纳斯K-2卫星的革新篇章)

同年九月,K-2的首颗卫星破茧而出,开始向外界释放名为“CDMA”的崭新信号。这一信号,如同量身定制的钥匙,解锁了民用市场的广阔天地,其分发方式,更是彰显了民用推广的巨大潜力。

至此,俄罗斯这头“头铁”的雄狮,终于洞悉了卫星导航系统历久弥新的奥秘——商业与民用市场的强大支撑。意识到这一点后,俄罗斯毫不犹豫地伸出了合作之手,多次登门寻求与中国航天界的携手共进。

2021年12月,中俄两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签署了《2021至2025年卫星导航合作路线图》。双方在两个关键领域达成了共识:

首先,双方致力于推动格洛纳斯与北斗系统的互补与兼容,宛如双剑合璧,互为备份,确保导航系统的稳定与可靠。

其次,双方承诺建设数量对等的地面卫星站,这不仅是对导航系统精确度的双重保险,更是提升各自在高纬度、低纬度地区导航性能的精准利器。

2022年10月,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与中国正式签约,中方慷慨开放长春、乌鲁木齐和上海,将这三地作为俄格洛纳斯的测量站。而俄罗斯亦以诚相待,对等开放奥布宁斯克、伊尔库茨克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作为北斗导航的地面测量站。这不仅是一次地理坐标的互惠交换,更是两国航天事业共同迈向辉煌的坚实基石。

(璀璨星河携手,共绘导航新篇)

2024年盛夏,中俄携手共进,开启了北斗与格洛纳斯导航系统深度合作的崭新篇章。双方志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兼容与互操作性,以实现导航领域的强强联合。

踏入2025年的深秋,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亲临中国,肩负着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与中方共同绘制2026至2030年卫星导航合作的宏伟蓝图。这不仅是两国友谊的见证,更是导航领域协同发展的里程碑。

那么,中俄导航合作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兼容性与互补性?双方在开放程度上又将达到何种深度?

透过双方签署的《北斗和格洛纳斯导航系统时间互操作合作协议》,我们得以窥见中俄在民用信号射频领域的默契与融合。换言之,中俄两国境内的手机、车载导航等设备,如今能够同时接收北斗与格洛纳斯两个导航系统的波段信号,而这一切,皆在悄无声息中进行,不受任何干扰。

回顾2019年,中俄便已携手共进,共同推出了多模多频全球信号射频芯片。这款芯片犹如导航领域的“通天塔”,能够同时处理北斗的B1C信号与俄格洛纳斯的L1信号,为用户带来更为精准、便捷的导航体验。

在这场中俄科技合作的交响乐中,射频芯片的多模多频技术,如同璀璨的音符,交织出信号传输的和谐旋律。而在这背后,中俄双方更是携手在彼此领土上设立了联合监测站,宛如时间之桥,旨在搭建起一套精准的系统时间交换机制。这一机制的目标,是将北斗与格洛纳斯的时间同步误差,精确到10纳秒以内,宛如钟表匠对时间的极致追求。

至于中俄卫星导航系统的深度合作,对于俄罗斯而言,宛如久旱逢甘霖,其迫切需求不言而喻。借助北斗的强大力量,俄罗斯不仅能为其导航系统提供坚实的备份,更能深入接触并学习全球最顶尖的导航系统建设经验,这无疑是一次知识的飞跃。

而对于中国来说,与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合作,不仅是打破美国GPS一家独大格局的有力举措,更在危机时刻,为两国筑牢了共同抵御风险的安全堡垒,确保在风雨飘摇之际,双方都能稳如磐石,万无一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