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存储行情未竟时,反弹仅是开场白,重头戏尚在后头
发布日期:2025-11-21 20:54:58 点击次数:171

“早知道买硬盘比买黄金还赚,我当初就该囤一仓库! ”这话听起来像玩笑,但却是当前存储市场的真实写照。 一位消费者在今年3月花569元买的4T硬盘,短短半年多后价格飙升至919元,涨幅超过60%。 甚至连以性价比著称的红米手机,都因存储成本暴涨而在新品定价上演了“悔棋”一幕,K90系列发布后紧急调整价格,雷军直言“内存涨价实在太多”。

这波涨价潮来势汹汹。 到2025年10月,一些畅销存储芯片型号的现货市场价格涨幅已达到60%到80%,个别型号甚至涨价100%。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存储芯片原厂相继宣布上调报价,三星在第四季度将部分DRAM价格上调15%-30%,NAND闪存价格上调5%-10%。

存储市场的这轮上涨,完全打破了传统周期规律。 过去,存储芯片价格波动主要受“库存-去库存”因素影响,而这次的结构性变革远超以往。 AI革命带来的需求爆发成为核心驱动力,使得本次周期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AI需求大爆发

AI服务器对存储芯片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与传统服务器相比,AI服务器需要的存储芯片数量增加了快三倍。这背后的原因是,AI大模型训练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对内存容量和带宽提出了极高要求。 比如,英伟达B200 AI训练芯片就搭载了8颗24GB HBM3E,总容量达到192GB,比前一代产品提升36%。

高端存储芯片HBM(高带宽存储器)成为市场宠儿。 花旗分析指出,HBM的毛利率约在50%-60%,远高于传统DRAM约30%的毛利率水平。 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三星、SK海力士等头部厂商将更多产能转向HBM等高端产品。 TrendForce预测,HBM市场收入将从2024年的170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9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

不仅AI服务器,端侧AI设备也在推动存储芯片需求升级。 当前AI手机的DRAM配置已提升至16GB,AI个人电脑设备的内存容量普遍达到32GB。 智能汽车引入开源大模型,进一步拉动了对更高容量和更高性能存储芯片的需求。

产能转移与供应链变化

面对旺盛的高端芯片需求,全球主要存储芯片厂商做出了战略性选择:将大量产能转向用于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高端芯片,导致传统存储芯片供应锐减。 今年4月以来,三星、SK海力士、美光科技等头部厂商相继宣布减产甚至停止生产DDR4内存。

这一决策在供应链上引发了连锁反应。 下游企业为应对涨价,早在年初就有不少经销商开始大量囤货锁价。 在华强北等电子集散地,自二季度出现经销商大规模扫货现象,导致民用市场的现货流通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上涨。

供应链紧张程度可见一斑:SK海力士在2025年第三季度宣布,已完成与主要客户关于2026年HBM供应的全部谈判,并已锁定2026年所有DRAM和NAND产能的客户需求。 这意味着2026年的产能,在2025年就被抢购一空。

国产存储企业的机遇

国际巨头将重心转向高端产品,为国内存储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窗口。 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赵超指出:“此轮周期为国内存储企业带来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不同于过去由‘库存—去库存’造成的自然涨落周期,当前周期是由AI对存储器的新增需求驱动形成的,持续时间应该会更长”。

国内存储企业正在积极抓住这一机遇。 江波龙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7.34亿元,同比增长26.12%;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涨幅达到惊人的1,994.42%。 这一业绩增长表明,国产存储企业正直接受益于行业变革。

技术突破成为国产存储企业发展的关键。 江波龙自研主控芯片累计部署量已突破1亿颗,并成功流片了首批UFS自研主控芯片。 深圳佰维存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进入多家国内知名AI眼镜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基于公司研发封测一体化的布局,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市场反应与未来预期

存储芯片市场的火热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 万德数据显示,存储器指数近一年累计收益率高达98.92%,近6个月、近3个月分别录得80.62%、59.42%的涨幅。个股方面,佰维存储股价年内累计涨幅达118.96%,江波龙年初至今的股价涨幅高达229.07%。

行业分析机构对存储芯片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6年NAND闪存将出现高达8%的供应缺口。 集邦咨询在10月的最新调查中,将一般型DRAM价格季增幅度从8%—13%上修至18%—23%,并提及价格后续走势“很有可能再度上修”。

不同应用领域对存储芯片的需求存在差异。 AI服务器需求持续旺盛,而消费类存储市场则表现疲软。 TrendForce集邦咨询资深分析师敖国锋指出:“AI对PC及智能手机闪存搭载容量的提升效应可能要到2026年才会显现”。

存储芯片市场的这轮波动也引发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不同反应。 小米集团合伙人卢伟冰表示:“我们无法改变全球供应链的走势,存储成本上涨也远高于预期,且会持续加剧”。 由此可见,存储芯片价格上涨的压力已经切实传导到了下游消费电子企业。

随着AI应用在各行各业的持续深化和渗透,以及对智能终端功能的不断进化,存储芯片行业正经历着根本性的结构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当前的价格上涨上,更体现在需求结构的持续优化上。

当AI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成为推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格局重构的核心力量,传统周期理论是否已经失效? 面对这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企业、消费者乃至整个产业链又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