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美军总结:我们最大的错误是误以为志愿军战斗力等同于次级部队
发布日期:2025-11-20 21:32:05 点击次数:77

一个穿着单薄的棉衣、装备简陋的军队,怎么能让全球第一的军事大国体验到“史上最遥远的撤退”呢?

我们最大的疏忽,就在于自以为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轻易当成一支二流部队。几年之后,一名美军高层情报官在回顾朝鲜战役时,坦言道出了这句满是悔意的话。

1950年11月,麦克阿瑟将军还直言不讳地说:“我每天都盼着中国人来,每天都跪着祈祷。”

他到底为什么这么盼着中国加入战局呢?

在他以及整个美军决策层看来,刚刚结束的二战、掌握原子弹、拥有全球最强军力的美军,击败那支连制服都不能统一、武器堪称“万国牌”的军队,不过就是圣诞节前能搞定的一场“开心的仗”。

朝鲜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刚从二战的胜利中出来,觉得自己在军事上没什么对手。那会儿,美军的情报部门和指挥官们因为情报有限,觉得朝鲜人民军才是主要的对手,而中国即使插手,也不太会派出最厉害的部队。

美国远东司令部第2971号档案这样评价:“在中等规模的战斗中,中共的士兵素质大致和经过良好训练的韩国兵差不多……他们的训练像北朝鲜的军队那样进行,但因为缺少统一的装备和持续的军需保障,训练难以顺利展开。”

从表面数字来看,这个评价看起来挺扎实。志愿军一个师只配备了6门火炮,而朝鲜人民军一个师团却拥有40门大口径火炮,差距挺明显。

朝鲜人民军穿着像苏联红军那样光亮亮、光鲜的军服,而志愿军则是戴着“臭烘烘的狗皮帽子”,穿着皱巴巴的土布棉衣,军官甚至没有肩章和领章,根本看不出和普通士兵的区别。

美军习惯用钢铁般的火力和熊熊烈焰席卷敌人,搞不懂的是,一支几乎没有强大火力的部队,怎么可能跟他们较量呢。

不过,又有谁会料到,美军的那份自信竟然败了局。

说到底,美军之所以会低估志愿军,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坚信“装备才是王道”,再加上那一套靠经验告诉他们一切的思想。

美军在二战期间主要对抗德国和日本军队,慢慢就形成了那种思维定式,觉得现代装备和火力才是战胜一切的决定因素。

志愿军正好相反,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采取游击战和近战战术。另外一个问题是情报出了差错。在志愿军入朝之前,美军的情报部门没有搞清楚中国军队的动向。

志愿军实行了很严的保密策略,大批部队都在夜里偷偷渡过鸭绿江,想着不让美军的侦察机发现踪迹。

再者,美军太过依赖空中侦察和无线电拦截,但志愿军很少用无线电,基本都是靠口头传话或者书面文件传达指令。这个技术含量不高的交流方式,反倒让美军那些先进的情报系统束手无策。

最后得提一下文化方面的偏见。那个时候,美国社会普遍对中国知道得不多,很多军方高层都觉得中国只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军队自然不会很厉害。

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军的战略思路,让他们低估了志愿军的决心和组织实力。

1950年10月25日,这一天,应该在美国陆军的历史里留下一笔。在云山一带,美军那支被称为“建国以来未曾败过”的王牌部队——骑兵第一师,硬碰硬撞上了志愿军第39军那坚不可摧的钢墙。

美军士兵们吓得够呛,一到晚上,那些白天看上去没啥威胁的山丘和树林里,突然就传来刺耳的军号声和哨子声,接着,一大堆身影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

美军的飞机和大炮在近距离拼杀中变得毫无用处。就一场战斗来说,骑兵第一师一下子就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不过,真正让人震惊的还在后头。1950年11月底到12月初,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一带包围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

那会儿,长津湖那边的气温直掉到零下30℃,志愿军的战士们就只穿着单薄的棉衣,脚上还踩着草鞋,带的武器基本上就是步枪和手榴弹。

不过,他们靠着夜里行军和藏身的巧妙机动,硬是把美军的补给线给断了,还在好多地方搞起了袭击。

美军陆战第1师虽然最终冲出了包围,但代价可不小,伤亡和失踪总数超过万人。这场战役让美方高层一下子就明白,志愿军的战斗力比他们预料的还要强得多。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军从最初的慌乱中逐渐缓过神来,变得更为客观、脚踏实地地分析对方,才渐渐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志愿军的战术操作相当灵巧。他们擅长夜间作战和近身搏斗,经常在夜色中发起突然袭击,借助黑暗来掩护自己逼近美军阵地。

他们还长于利用地势,采取绕行包抄和分割包围的伎俩,搞得美军的布置乱了套。这些手段让习惯了大兵团作战的美军一时搞不懂该怎么应付。

最关键的是,志愿军的战斗意志非常坚强。大部分志愿军战士来自农村,生活条件不好,但适应能力特别强。在长津湖战役中,他们在严寒中坚持作战,甚至没有充足的食物,也能保持战斗力。

组织纪律的严明也是志愿军的一大优势。虽然指挥系统比较简洁,但他们的执行力可是相当出色。

各部队配合得很顺畅,能迅速变化战术来应对战场上的突发情况。这种高效的团结和调度,弥补了装备上的一些短板,让志愿军在多场战斗中都能把握主动。

到战争后期时,美军也终于看出了对手的真正底细。李奇微顶替麦克阿瑟后,经过一番仔细分析和空中侦察,终于找出了志愿军作战方式中的一个关键弱点。

可是因为后勤保障实在拉不开,志愿军每次大规模发起攻势,冲劲最多也坚持不到一周左右。他把这种情况叫做“礼拜攻势”。

这个判断可是非常关键,它意味着美军能根据情况灵活变招。在志愿军猛攻的最初几天,采取防守策略,等到他们的粮弹快用完、攻势变得迟缓时,再反攻搞个大胜。

李奇微因此制定了“磁性战术”和“火海战术”,就是为了紧紧缠住志愿军,用他那绝对优势的炮火和空中力量,把我方的力量一一消耗掉。

不过呢,这会儿的志愿军也在不断摸索和提升。战争快到尾声时,他们采取边战边建,边抗边强化的策略,一点点把现代化作战水平往上推。

到了战争后期,志愿军的空军基本没有发展到12个空军师陆续投入战斗;而高射炮兵也从原来的一个团扩张到五个师,还增加了21个团和六十多个独立营。

步兵基本上都换上了苏联生产的装备,解决了各种老旧武器混杂使用的尴尬局面。

1953年7月,两边在板门店拿出签字笔,把《朝鲜停战协定》签了,战争算是告一段落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坚如钢铁的意志、机动灵活的战术以及必胜的信念,挫败了当时全球最强敌人的进攻,取得了这场正义之战的胜利。

就像美国前总统胡佛曾讲过的:“‘联合国军’在朝鲜被中国打败了,现在全世界没有哪支军队能抵挡得住中国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