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1979年黄招强护伤撤退中发现异常,关键动作拯救团队
发布日期:2025-10-26 16:55:36 点击次数:99

1979年2月18日晚上,在宗梅村吊桥附近,黄招强在数人时忽然注意到队里出现了几张陌生的脸孔。

这些人都穿着解放军制服,装备得一应俱全,夹杂在担架队里。黄招强一句话,把这场潜藏了许久的阴谋彻底揭了个底朝天。

吊桥上的伏击

快天黑了,361团后勤部队和民兵担架队还在继续过桥。

宗梅村那座吊桥,只能两人并排走,前面的三个团都已过河,现在轮到了361团的主力。桥的两端人满为患,没人愿意落在最后面。

黄招强是4连7班的班长,今年20岁,来自广东河源,入伍也就两年多点。他带领全班负责殿后,保障担架队的安全。

河谷宽敞明亮,四周围绕着浓密的树林。

我下午四点半到的宗梅村,现在都快六点多了,差不多五百多人排着队过那座狭窄的桥,能不慢点嘛?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突然传来一阵枪声。

河谷两头的树林里,火光一片闪烁。越军特工和当地武装民兵,大概160来个人,一直在等待这个时机。白天他们不敢出手,师指和两个团早就过河了,现在天一黑,显然要对后勤部队出手。

民兵的担架队吓得四处逃散。

有人大喊“卧倒”,有人拼命往后退,桥上桥下顿时乱作一团。

黄招强首先想到的是占领高点,他平日里话不多,可这会儿声音特别响:“7班,跟我上!”

他带着整一班同学向河边的土坡冲去。

占了个小高地,打算用来压制对方的火力。

夜晚确实挺麻烦,但有时候也能变成个好机会。

黄招强在师教导队训练的时候,夜间射击的成绩一直都是第一名,这阵子正好派上用场。他靠听声音分位置,看见火光就果断射击。

一枪。

两枪。

第三枪。

对面那边的火力点一个接一个都被扑灭了。

八连和六连的几名官兵被派过去过河进行接应,黄招强带着7班坚持死守,拼命阻击,护卫队伍顺利撤退。

这一战他打死了8个敌人。

队伍总算走过桥了,三排长蒋凤生开始点人,有个战友说7班还差两个人没回来。黄招强不多说,拉着战士陈武贤又折返去找人。

对岸还能听见零星的枪响。

树林里边光线挺暗的。

突然背后窜出个身影,径直把黄招强一把抱住,然后两人一齐摔倒在地面上,又滚了好几圈。

黄招强个子不算高,但力量还行,他一溜翻身,就朝着对方脸上狠狠打了几拳。既然后来势头过去了,刚刚站起来,又有个敌人冲过来。

黄招强猛地一脚踹倒那人,紧接着开了枪。

转头想补上一枪对准最先的那人,结果那人早就跑远了。

陈武贤在前面大叫:“班长,王应军就在河边!”

他们两人沿着河边边走边找。

山坡下面又冲过来七八个人,嘴里喊着“抓活的”。

王应军赶紧现身了,三个人转身站成一圈,背靠背的。

手榴弹。

冲锋枪。

一边猛扫一边猛炸,几分钟功夫就搞定了场子。

这帮敌人都给镇压了。

三个人赶忙穿过桥,赶上大部队。

队伍里的陌生人

第二天又继续上路啦。

目标就是809高地,那可是121师的穿插任务呀。原本计划12个小时就能到达,没想到因为走错线路、传错口令啥的,结果拖了快两天了。

黄招强拉着七班的队伍,走在中间,护送着受伤的同志。

前夜的战斗,让我们连队又多了几个伤兵,有人中弹,有人摔倒,得用担架抬着走。

这路走得真不太顺。

在越南北部的山区里,密密麻麻的树林和崎岖的山路特别多,抬担架可是挺吃力的,队伍也一会儿停一会儿走。

黄招强平时总爱打量周围的环境,做班长的得格外留心,时刻关注着各种动静。

走着走着,他突然察觉有点不对劲,队伍里竟然多了几个人,穿着解放军的军装,还扛着枪呢。

黄招强熟悉连里每个人的脸,可这几个人他从来没见过。

难不成是别的连队的人?

不对。

一路上没看到别的部队赶上来,怎么会突然冒出几个人?

黄招强回忆起昨晚的那场拼杀,越军的特工正是在混乱中偷偷混进队伍的,他暗中观察着这几个人。装备挺完备,走路的样子也不像假模假样,穿的确实是解放军的军服。

一般人估摸着就这么算过去了。

黄招强多考虑了一下。

对越作战一打响,越南的特工经常假扮成我军士兵,他们对地形了如指掌,还会说几句中国话,专门搞渗透和破坏。

要是真的敌军特工混在人伤员中,能干嘛呢?他们可能暗中搞破坏,散布谣言,或者搜集情报,要不就伺机行动,给我方制造麻烦。

指挥所就在附近,伤员那边的警戒最不严,一旦动手攻击,后果可想而知。

黄招强紧握着冲锋枪,这次不能冒险,为了守住底线,宁可误伤,也不能放松警惕。

黄招强猛地一声喝道:“站住!”

那几个人也都愣了一下。

大家都把视线投过来。

你们几位,是哪个部队的呀?黄招强举起枪,说:“口令,快说!”

这声呼喊,犹如晴天霹雷一般震耳欲聋。

这个口令可是识别敌友的命脉,每天都得换,只有自己人才晓得。

那几位“战士”的脸色瞬间变了,他们互相一看,突然就转身跑了起来。黄招强一枪射出,其他战士也反应过来,纷纷开火。

几个身影倒在山路上,靠近一看,果然是越军的特工。他们身穿我军制服,携带越军的证件,显然是昨晚打完仗后趁乱混入的那帮人。

连长赶来,拍拍黄招强的肩膀。

要是让这几位特工混进来,后果谁都不敢保证啊,他们可能会袭击指挥部,也可能搞破坏,还可能在关键时刻搅乱局势。

黄招强一句“口令”,成功拯救了全队。

前方还有硬仗

他们一路迈进,继续推着队伍向前。

2月19日下午4点半,361团才算攻占了809高地。

从2月17日凌晨出发,到现在刚好56个小时,121师的三个团全部都到位了。

黄招强忙得没空歇头,师部下了命令,让各团继续向前推进,把高平到原平这段公路拿下来。这条路可是越军的命脉,得给它割断。

黄招强带着7班藏在了一处公路的三岔口附近,埋伏在那儿。

天又暗下来啦。

野战最忌讳的就是在夜里打仗,摸不清敌我情况,搞不好还会误伤队友。黄招强让大家都散开藏起来,他自己则守在路口最前头。

大概等了两个钟头左右。

远处传来一些脚步的响动。

一伙人匆匆走来,大概十几个人,手里拿着枪,可没用手电筒照明。

是敌军。

黄招强比了个手势,整个班级一下子就变得战斗起来。

等着敌人靠近点。

打!

枪声一片响起,对方也紧跟着还击,子弹在树林中乱做飞舞。

黄招强拿着冲锋枪,一点点射击,把一个敌兵击倒,挺准的,差不多每一枪都打中。

忽然,右臂传来一阵剧痛,子弹穿透了他的右臂,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军服。黄招强咬紧牙关,没有喊一声,用左手换上弹匣,继续开火。

敌军开始溃退,有个伤员爬不动,战友们拖着他往后退,黄招强赶过去,一枪打在那人腿上。

对方倒在地上动弹不得,剩下的敌人都跑了过去。战士们围拢过来,仔细一看,这个俘虏的肩章不一样,是个少尉军官。黄招强这才低头看看自己伤口,右臂血肉模糊,骨头都露出来了。

卫生员赶紧帮他包扎伤口,连长示意他先休息一下,可黄招强摆摆手说:“还能打。”

他就这么带伤坚持着,继续在前线奋战。

战后的故事

到三月中旬的时候,对越自卫反击战刚告一段落,黄招强被送往后方医院接受治疗,一听到战果统计的结果,大家都惊掉了下巴。

这个20岁的年轻班长,在宗梅吊桥的战斗中,干掉了8个越军,后来又在后续的战斗里,击死了9个,总共拿下了17个越军特工。

还弄到了一个少尉军官当俘虏。

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表彰会上,黄招强站在台上,右臂还绑着绷带。

领导一问:“你是怎么想到用喊口令的?”

黄招强提到:“我就是觉得不太对劲儿,可能是当兵的那份直觉吧。”

其实也没啥所谓的直觉,主要是他够警觉、够细心,关键时刻还能敢果断行动。

要是他那会儿犹豫不决,觉得可能没啥事,或者觉得多管闲事没必要,后果说不准会变得更糟。有可能事情就会失控,或者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机。

在战场上,没有所谓的如果。

后来黄招强去了桂林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到部队担任排长,一路晋升到连长、营长,再到团长。

到了2004年,他升任驻港部队的副参谋长。

那个来自广东河源山区的农村孩子,如今站在了人生的巅峰。

2007年10月21日,黄招强在部队去世,享年49岁。

他的故乡是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桥头村,那里还留着他的旧居,到了2021年修缮成了陈列馆,展现了这位战斗英雄的一生。

墙上悬着他的照片,那时候他才20岁,脸上还带着几分稚嫩。

真让人难以相信,就这小伙子在生死关头,居然做出了那个对的选择。

一声“口令”,拯救了几百条命。

有人说,他运气还挺不错的。

运气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碰到的。

平常练得扎实,到了紧要关头才能反应灵敏。平日留心观察,危急时刻才能及时察觉异样。平时敢挑重担,生死关头才能果断行动。

这可不叫运气,纯粹是本事。

今天咱们讲讲黄招强的事情,也不是为了缅怀战火,毕竟战争一直都挺残忍的,没人愿意看到那样的场面。

咱们今天说的啊,是一个年轻人那份得有的责任心,知道吧。

一个20岁的班长,在乱成一锅粥的战场上,走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依旧保持警觉,留意身边的一切动静。

他绝对配得上这个“班长”这个称呼。

他真没让那些身后受伤的战友失望。

他对得起“军人”这个身份。

这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意义所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