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苏梅州皮萨列夫卡森林发生了一场挺离谱的“内战”,哥伦比亚的雇佣兵和乌军第80空中突击旅打了整整48小时,直到上面指挥部一插手才发现原来是在自己人里头互相残杀。这次闹剧,不仅暴露出了战术上的失误,更显示出乌军指挥体系的根本性崩溃。
2025年9月初,哥伦比亚的雇佣兵突击队在执行袭击的过程中失了方向,把乌军第80旅的阵地误当成了俄军的前沿阵地。这些曾经经过美军训练、具有丛林作战经验的拉美战士们就这么一鼓作气发起了猛攻,而乌军方面也不甘示弱,动用了炮兵和FPV自杀无人机进行全力反击。在通讯不畅的情况下,双方不断交火,直到侦察无人机传来的画面让指挥部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两边都在打自己的兵,竟然都佩戴着乌军的标识。
更搞笑的是,俄军侦察小组在远处全程看得一清二楚,就是那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闹剧。一位俄军士兵回忆说:“我们还以为是联合行动呢,直到他们用西班牙语嚷嚷,我们才恍然大悟。”当那些雇佣兵试图用西班牙语喊停火时,乌军士兵听到的不过是陌生的尖叫声,结果反而让火力更加凶猛,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现代战争讲究信息传递,可乌军的指挥系统就像碎了一地的蛛网似的。各个部队用不同频率的电台,雇佣兵和本土部队根本连不上底层通讯。前线的士兵抱怨:“我们对着电台喊啊喊,传来的只是杂音。”这样的断裂在紧张的战场上迟早会惹出大麻烦。
这可不是乌军第一次闹乌龙了。到2024年7月,乌东战线的炮兵误把自己人步兵连当成俄军目标,一轮炮火打过去,整整一个连就全没了;而在2025年3月,第47机步旅在库尔斯克遇到的也不是好事,竟然被自家的海马斯火箭炮误炸,差点把两个连队全歼。这还不算完,令人震惊的是,乌克兰议员透露,乌军失去的战机里面,居然有一半是被自己防空部队击落的。
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乌克兰已经招募了大约5000到6000名哥伦比亚的雇佣兵,这些人的死亡风险高达10%到12%。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急忙向国会发出呼吁,立法禁止本国公民去乌克兰参战,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是“用生命来填补战术上的漏洞”。
引入这些雇佣兵也藏着三层潜在问题:一是战术体系变得碎片化,丛林战和城市巷战的理念差异难以协调;二是忠诚度令人质疑,为了钱打仗的队伍在困难时容易崩溃;三是国际舆论面临压力,比如哥伦比亚、波兰等国的反战声音不断。正如一位战场老兵所说:“语言不通的部队,就像聋子带着瞎子打仗。”
误击事件带来的问题可不止兵力上的损失,更让信任关系变得紧张不堪。当士兵们在战壕里既要提防俄军,又得警惕自己的同伴,战斗的效率直接受到了影响。前线的士兵们出现了一种“双重恐惧”的心态:一方面担心俄军的猛烈攻势,另一方面又怕身后飞来的友军无人机或火箭弹。这种心理压力让一些部队错失好机会,甚至主动回避与友军配合。
更麻烦的是,这种情况会形成恶性循环:乌克兰本土的兵力不足,得靠雇佣兵帮忙,但雇佣兵的乱象又让误击变得更危险。哥伦比亚雇佣兵在苏梅州那场悲剧,就是这循环的一个狠角色。当幸存者们用西班牙语骂骂咧咧地撤退时,不光留下了200多具尸体,更让乌军的战斗力掉得更快。
这场搞了两年的冲突,正在改变战场上的规矩。当乌克兰还在为指挥权争执不休时,俄罗斯已经靠“星链”干扰和电子战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那些千里迢迢跑来的雇佣兵们,最终都变成了这体系崩塌的牺牲品。在苏梅州的树林里,弹壳和尸体一块儿讲述着一个残酷的事实:一旦战场上的信息传输出了问题,再厉害的装备,也只剩下废铁;再强的战斗力,也会互相碰撞、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