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早晨,市场像炸开的罐头,声音不小,硅光模块龙头股在前夜的飙升后突然回落,市值数字闪烁着四千多亿的光圈,阵地上,两股声音开始交锋,这就是现场气氛的开场白。
事情从几天前说起,9月3日至4日,相关龙头股连续创高,到了9月5日,一位私募掌门人公开提出怀疑——对未来三年的利润预测太乐观,人们开始盯着那串“数字假设”看,像看魔术师的手法,怀疑从来都是市场的天然反体。
对方质疑点很直白:产能投放是真的,未来会有货,但把现在的高毛利直线投射到2027年,忽略降价这个常识性的风险,得出天文数字式的利润,那是合逻辑吗,问句投出来,像枪一样把讨论引爆。
有人发了截图,一位卖方通信分析师在朋友圈里回怼,话里带刺,语气短促,这个点燃了网络的讨论,媒体、券商、私募间的对话从微信走向公开场合,紧张感一下子被放大。
对手的研究团队当天晚上还发了新研报,上调了对公司2025至2027年的盈利预测,数目从几十亿推到上百亿,给出的估值倍数也一并更新,维持买入评级——这是卖方的后续动作,像是拳击里的反击,数据排成队,陈述逻辑有条不紊。
换个角度看,私募那边并非空穴来风,掌门人在公开平台上写了篇心路历程,顺着时间线,他回忆了过去几次他眼见的泡沫、怀疑与退避的细碎经验,语气里带着酸楚,也带着一种不愿参与的冷静,明确说自己不会追随泡沫,这段自述提供了情绪与立场的解释。
现场还原:9月8日上午,媒体试图联系卖方分析师与私募方,卖方选择回避采访,私募表态“没兴趣”后挂断电话,这种沉默本身也在说话——在资本场里,有时候不回应比回应更能说明问题。
我在想,一个简单的数学题藏在争论背后,问:现在的出货量和毛利率能否延续三年,期间技术替代、客户讨价还价、同业扩产的影响能否被完全忽略,答案并不简单,市场给出的就是信仰与怀疑同时存在的舞台。
细节很重要,卖方此前在4月的某次业绩点评里也曾上修过预期,起点不同,后来再上调,是数据叠加的结果还是对长期技术趋势的判断,这里有两条线索:一是AI算力向更大规模扩展带来的需求扩张,二是行业供给端的扩张速度,这两端若节奏不同,差异会放大预测误差。
我问:谁更可能错?自答:都可能错,但错法不同,卖方错大概率是乐观模型里低估了价格战的力量,买方(或怀疑者)错的风险是过度悲观,把市场的弹性和新需求一刀切否定,这两种错都会留下现场的破绽。
说到破绽,这里有两个有意思的“小细节”:一是私募公示的基金规模集中在零到五亿区间,管理的产品数量有限,这意味着他对极端市场情绪的抵抗力较弱,净值被拖累后情绪反应会更强烈;二是卖方团队在短期内多次上调预期,数据更新频繁,显示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高,但也可能带来“跟风式修正”的风险。
一段对话浮现——私人聊天里,某行业人说到,“现在不是看谁说得好听,而是谁的下游客户真正下了大单。”这是要点,订单是硬数据,预测是软逻辑,硬对软,往往决定胜负。
市场不是实验室,模型有时像精细的钟表,但操作的人会戴上手套。卖方的逻辑里,AI集群升级、通信需求上移,是结构性驱动,龙头企业能够凭规模和技术优势获取高附加值;怀疑者的逻辑里,任何结构性需求都伴随供给端的贪婪扩张,价格终会回归,利润将被稀释。
我们看到的是两种叙事在同一舞台互相撕扯,叙事后面有利益与立场:卖方靠给出明快判断来服务机构和散户的交易决策,持续的“买入”评级有商业驱动的影子;私募则以风险控制为基调,提醒客户别被短期故事裹挟。
再说一句不那么官方的话,市场的语言里,情绪会把数学变形,好的统计学能被故事化,故事会被情绪放大,最终落在某个交易座位上,成为买入或卖出的那一瞬间。
回到时间线上,9月8日的股价回调并非结论,它只是市场对话的一个呼吸,这呼吸里有卖方的乐观预测、有买方的怀疑,也有投资者对信息不对称的敏感反应,短期波动往往被解读成趋势拐点,实际上可能只是修正,或者是信心的喘息。
留个悬念——如果未来三年里,AI算力扩张确实达到了十万卡到百万卡级别,那么今天的高预期也许会被验证,但若供给端在技术成本改善和资本推动下大幅扩张,利润率将被重新定义,届时谁的判断更靠谱,就看那张台面上真正落地的订单与价格,而不是朋友圈里的一句怒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