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超开幕了,你们有没有觉得自己像被点燃了一样?明明只是第一场比赛,场地设施比去年都先进,参赛球队也比其他省份多得多,可我心里就隐隐觉得,有时候这种“火爆”的氛围很难持续下去。这场比赛场场爆满,场馆灯火辉煌,媒体也在不停报道,大家都在说湘超要成第三个火得一塌糊涂的赛事了。可是我看着背后那些数据和背后的故事,心里总有个疑问:这终究算什么?光靠硬件、人气就能走得多远?这不也是个问题。
从去年开始,湘超就不断在打造“品牌”。浏阳河、洪湖赤卫队这些标签,也算是湖南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比赛里了。去年那会儿,场面还没现在这么火爆,甚至一些场次票还出现了退票的情况。你说奇怪不奇怪?退票咋回事?场馆不用说,标准、设备、看台、放映、灯光都比别的省份先进半个世纪,但偏偏票卖得不好,你说这是信不信市场?还是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炫耀”?
这不禁让我想到之前赣超的情况。去年赣超刚起步的时候,也没那么火,很多人当时还觉得赣超就是为模仿苏超而来的。你知道赣超的原词是什么?“十送红军”,意思是红色经典,讲的是革命传统。后来吉安的“映山红”、赣州的“红色记忆”……这些元素一环扣一环,慢慢擀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要不是那个“十送红军”那次爆冷赢了几支强队,大家还真觉得赣超就只是个山寨版本。等到本地球迷从观望变成狂热,场上的气氛才渐渐热烈起来。
而湘超,现在就像是踢了一场开幕战,很多人就开始唱“这下火了”。但我倒觉得未必。你说浏阳河能不能变成湘超的“红色标签”?洪湖赤卫队是不是能成为湘超的“文化符号”?还差得远。比起“红色”底色,看到场上那些年轻队员拼劲十足的身影更让我觉得有希望。毕竟,文化可以跟上,硬件可以做到,但最关键的还是球队的“魂”。
但你说,湘超未来能不能真正找到一条属于自己、不被模仿的路?我是不太相信一夜爆红的。其实很多热门比赛都不是一开始就“爆棚”。像当年苏超,逐渐积累了一点一滴的认可,靠的是真实的比赛水平和不断创新的内容。而赣超其实也是“慢慢熬出来”的。去年那个“十送红军”引发热议后,现在赣超基本算是稳了,粉丝也慢慢得到认可。
这让我觉得,湘超要真成为“第三火球”还得经历漫长的磨合期。光有个场馆漂亮、队伍多就不够。你必须要有那种“走心”的特色,不然很容易就被人遗忘。人们嘴上一套,心里其实只关心下一场比赛是不是真精彩。像我昨天看到一场比赛,场上那场激战其实也不算高水平,但激情十足,总能抓住观众的心。这才是最关键的。
其实我特别想知道,湘超是不是也该考虑点“不同”的玩法?比如说要不要搞点特色赛区,比如从浏阳到洪湖,给观众带点比较敢想的“打卡”体验,而不是光靠硬投入堆场馆。再比如说,是不是可以借点湖南文化的元素给俱乐部和比赛做文章?让比赛不只是拼硬实力,还能带点“文化认同感”。像洪湖的水、湘江的浪,当然都可以变成比赛里的“故事线”。
话说回来,这种“特色”不是靠包装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比赛内容到底有没有看头。光靠明星阵容、场面漂亮,过去就算了。你得有真材实料的“看点”,得能让人有点“看不够”的冲动。否则,就算硬件再牛,不久之后就会有人觉得“没啥新鲜感”。真正能长久的,还是那些能打动人心的比赛瞬间。
所以,我现在还只是“望水楼台”,别一口气就说湘超会立刻大火、成第二个赣超或者苏超。人家长长久久,不是光靠硬件堆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起来的。你看那退票?其实背后那点无奈还真就是告诉我们:市场不是你想怎么炸怎么炸的。即使场馆建得漂亮,球队打得震天响,没有真正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终究还是难以做出点“不同”。
看来,湘超还得摸索一段时间,才能找到自己那条偏独特的路。不是说“火”就一定行,火了之后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你觉得呢?这样的操作,粉丝真的会买账么?还是说,下一次开幕,就又是一场空欢喜。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基于自主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有借助AI辅助査询收集和验证信息源,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和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