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家曾经负债3.6亿元、账上只剩8万元的企业,是如何成长为年营收超3000亿元的世界商用车动力巨头?即使在2025年行业变革加剧的情况下,潍柴动力依然保持千亿营收,它做对了什么?
2025年8月29日,潍柴动力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营业收入1131.5亿元,同比增长0.59%,净利润56.4亿元。在新能源浪潮冲击传统制造业的今天,这家拥有78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依然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从战火中走来,老企业的涅槃重生
潍柴的故事始于1946年,从战火中成立之初,其命运就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956年,潍柴试制成功6160型中速柴油机,走上柴油机研发制造专业化道路。
1998年,潍柴迎来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企业背负着3.6亿元的巨额债务,账面上仅剩8万元,1.3万名职工已经半年没有拿到工资。
年仅37岁的谭旭光临危受命,成为新一代厂长。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取消国企福利,精简人员,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这些措施虽然痛苦,却为潍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5年3月,潍柴研发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大功率发动机“蓝擎”动力。
这款发动机的问世,彻底打破了我国重卡长期依赖外国发动机的局面。4年间,这款发动机的销量达12万台,潍柴动力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此后,潍柴不断在发动机技术上进行突破:2015年推出WP13发动机,把中国重卡带入500+时代;2016年发布WP9H/WP10H上市发布,领跑中国重卡大马力时代。
四次革命,全球内燃机界的“珠穆朗玛峰”
2020年至2024年,潍柴先后创造了全球内燃机行业的历史纪录——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突破50%、51%、52%、53%的柴油机。
提高热效率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让发动机更省油、更高效。从1876年以来,全球主要柴油机的热效率用了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才从26%提升到46%。
每提升0.1%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创新。为了开发热效率超过50%的发动机,潍柴投入了5年时间、42亿元人民币以及上千名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有时为了提升热效率0.01%而连续工作几天几夜,这种努力甚至被设备误差所抵消。一些研发人员因为压力巨大而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025年上半年,潍柴新能源动力科技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7%至12.1亿元,动力电池销量2.3GWh,同比增长91%,增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整车板块的新能源转型更为迅猛。上半年,潍柴新能源车销量超过1万辆,同比增长255%,标志着潍柴新能源重卡已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2025年3月28日,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首台电池产品下线,标志着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在新能源领域,潍柴坚持“多条腿走路”,全面布局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领域,形成多元化技术路线,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全球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背后的“隐形冠军”
2025年上半年,潍柴大缸径发动机销售超5000台,同比增长41%,实现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73%。
其中,数据中心备用电源领域取得爆发式增长,销量近600台,同比大增491%,远超去年全年销量。
在全球AI数据中心建设高涨的今天,柴油发电机作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备用电源,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
潍柴精准捕捉这一机遇,组建顶尖专家研发团队,突破大缸径发动机自启动响应、容性负载带载等核心技术,满足数据中心对发电机组高可靠、高效率、高智能的严苛要求。
全球布局,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潍柴的国际化战略早已布局。2009年,潍柴收购法国博杜安船用发动机公司;2012年,并购德国林德液压;随后又成功收购德国凯傲集团,成为叉车行业的全球领导者之一。
2014年,潍柴以轻资产方式在印度浦那成功组建发动机生产厂,并实现当年投产、次年盈利。在缅甸、埃塞俄比亚成功实现发动机技术输出项目落地。
2018年,白俄罗斯潍柴—马兹发动机工厂实现试生产;与俄罗斯最大的汽车集团卡玛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合资公司。这些项目既为潍柴海外业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中国力量”。
谭旭光有着著名的“三不”原则:不干房地产,不搞金融投机,不做低端业务。
在几十年的房地产繁荣时期,不断有人尝试说服谭旭光涉足地产业务,然而他总是表现得像个执着的农夫,坚信企业经营如同耕作,核心是要精心料理好自己的田地。
在过去二十年中,潍柴动力营收和市值增长了30余倍。通过分析发现,潍柴收购的企业都与发动机业务有强关联性,这与公司“战略高度一致,资源高效协同”的理念相吻合。
过去十年中,潍柴动力在发动机板块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300亿元,研发投入比例在全球同行业中处于最高水平。
未来展望,2025年新能源收入拟翻番
潍柴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目标:2025年传统业务要稳居世界一流水平,2030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打造受人尊敬的智能化工业装备跨国集团。
2025年,潍柴将加大推动“新能源、国际化、数智化、后市场、大缸径及非道路”六大战略转型,其中全力提速新能源转型是重中之重。
潍柴设定了“硬目标”——2025年新能源收入实现同比翻番以上增长。随着技术多元突破、产品持续放量和产能不断释放,潍柴新能源业务进入规模扩张阶段。
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的生产线上,机械臂有序舞动,每55秒就能下线一套电池包。这些电池组即将搭载在陕汽重卡的新能源重卡上,驶向全国乃至全球。
从2005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蓝擎”发动机,到2025年新能源电池产业园,潍柴的转型从未停止。
谭旭光曾说:“拥有别人拿不走的关键核心技术,是潍柴动力在全球竞争中争第一的逻辑。”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家78岁企业基业长青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