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过去了,毛泽东的名字依然像灯塔一样照在中国人的心头。他那句“为人民服务”早就写进每个中国孩子的课本,也刻在许多老百姓的门楣上。有人说毛泽东是“人民的救星”,也有人质疑他的变革是否带来了阵痛。可无论褒贬,没人能否认,他曾用一己之力撼动了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奇怪的是,这位横跨世纪的巨人,究竟是铁骨铮铮的神明,还是和我们一样,有烦恼、有痛苦、有犹豫的普通人?或者,他到底给这个国家留下了什么后遗症?这笔“历史旧账”,有人说还没算清呢。
只要翻开历史书,毛泽东的形象总是极其鲜明。一边是赞美他建立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拥趸:没他哪有今天的中国?一边却是批评者的冷眼:大跃进饿死人,文革被折腾,人民真的幸福吗?这两种声音像跷跷板似的,始终没能平衡。可——如果说毛泽东的确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他又是怎么获得百姓长达几十年的信赖?难道权力真的能靠宣传和偶像崇拜巩固百年?这一切背后,其实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这个谜,要从毛泽东的“接地气”说起。年轻时的毛泽东还不是那位站在城楼上的领袖,而更像邻家哥哥。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背着书箱,走村串户,和农民聊家常,白天种地,晚上在油灯下抄书。1917年那年,长沙的冬天又湿又冷,毛泽东却骑着破自行车,窜到湘潭、湘乡考察。“中国的路该往哪儿走?”他不是在象牙塔抠字眼,而是蹲在田埂上听老乡诉说苦难。正因为和民众混在一起,所以他对“人民”不是喊口号,而是真当回事。那会儿新文化运动刚起,毛泽东带头办工人夜校、农村读书班,有时晚上连家门都顾不上回。他总劝人“多读点书,少跟地主喝茶”。老百姓呢?有人觉得他怪怪的,“大户人家的孩子咋和咱们一起插秧?”后来打仗的时候,他又定下铁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让大伙眼前一亮——“这队伍不一样!”
毛泽东的路并非一路坦途。新中国成立初期,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暗潮汹涌。镇反、土改、三大改造,一连串大刀阔斧的变革后,农民、地主、商人,人人自危。老王是上海的小贩,改造后一夜变成国营商店员工,工资管饱饭票齐全却再无油水。也有人悄悄嘀咕:“换了个皇帝,咱还是当老百姓。”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不少知识分子怕开口,工厂、农村偶尔也会爆出怨言:“吃饭还是个事,革命管死不管活!”更别说大跃进后那几年连续自然灾害,谁也吃不饱。看似一切归于平静,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拧着弦。
时间来到1972年,一个真正的高潮上演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号称地球另一端的头号“反共分子”,居然踏着踏板飞机来到北京。要知道,这场会谈在当时简直是爆炸新闻。可鲜有人知道,毛泽东那时已卧病在床。会谈当天,他连翻身都吃力,却仍强撑着与尼克松交谈数小时。外交大戏的背后,是老人家的硬扛。有人感叹:“一个垂危的七旬老人,撑起两个超级大国的舞台。”而就在这一年,中国不仅重新走进世界舞台,普通中国人也头一次看到了外面的新气象。过去闭塞的时代被一锤定音地敲开了。
可事情远没大家想得那么简单。会谈后没多久,毛泽东的身体每况愈下。即使住进医院,他还是拒绝插胃管:“我要能吃能说话,别像只剩个躯壳。”此时,国内刚送走周恩来,唐山大地震又让人心惊胆战。表面上稳如泰山,暗地里乱象丛生。党内外意见分歧越来越深,改革还是守旧?开放还是关门?历史给中国出了道超难的选择题。哪怕领导层举棋不定,老百姓还是得照常下地干活、排队买粮。危机之下,更让人绝望的是,人们发现「毛主席也会生病、也扛不住了」。有些事情,不是靠意志力就能闯过去。
要夸毛泽东,那花样还真不少:说他能熬夜读书、批文件连医生都比不过堆档案,甚至生病也不肯吃药。你想普通人感冒不都躺两天?毛泽东呢?拖着病体会见外宾、批示国家大事,自己把自己当成铁人。可惜,过度劳累付出的代价,是许多历史遗憾──一些决策失误,往往和他身体状况密不可分。有人说,大人物就该拼命干,可问题是,“拼命三郎”搞革命容易,可治国可别太任性。生病了不肯插胃管,坚持批文件,最后几场“大行动”反倒给大家留下了麻烦。革命精神固然可敬,但国家不是靠“硬扛”能扛好的。再夸一遍毛泽东舍身为国,也是提醒大家:领导人也是人,也需要团队,也需要科学,不是每一粒星星都能燎原。历史往下翻,学会承认缺点,有时比一味歌颂更重要。
每次提起毛泽东,总有两派观点吵得不可开交。一派说,没有毛主席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另一派则反问,后来的“大跃进”“文革”之痛,难道都得闭口不谈?有人觉得伟人就该被神化,错了就不能批评。可如果责任全归到一个人头上,是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谁当上了“老大”,谁都难免翻车?打个比方,家里出了点错账,是爸爸拍板决定的,还是全家一起买单?你怎么毛泽东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有功有过的历史人物?你的观点是什么?欢迎在下方评论区battle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