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普京在阿拉斯加与特朗普会晤时,首次在多边场合明确提出要吞并整个顿涅茨克州,包括乌克兰目前仍控制的三成区域。他试图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战线的“冻结”作为交换,想用一个局部停火来换取国际社会对领土的承认。
消息传出,泽连斯基在布鲁塞尔的回应异常尖锐,他直接向普京发问:“你们打了12年都没能完全拿下顿涅茨克,凭什么现在要求我们直接割让给你?”这句话不仅是说给普京听的,更是说给即将与他会面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一众欧洲盟友听的。
这句反问背后,是持续了十二年的残酷消耗战,也是一场即将摊牌的国际外交博弈。
顿涅茨克:绞了十二年的血肉磨盘
泽连斯基的底气,源于顿涅茨克前线那道无法被轻易逾越的防线。自2014年危机爆发以来,这片土地就成了俄乌冲突的核心。尽管俄罗斯在2022年投入重兵,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但至今仍未能完全掌控顿涅茨克州。
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分析,俄军虽然占据了大约四分之三的土地,但在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等关键城市前,攻势严重受阻。双方在这里陷入了残酷的拉锯战,每周的伤亡人数都超过四百人。
乌克兰军队早已不是2014年的模样。依托西方援助的无人机和高精度火炮,他们在顿涅茨克构筑了多层防御体系。俄军虽然频繁使用滑翔炸弹和无人机,试图用“蚕食战术”缓慢推进,但付出的代价极为高昂。乌克兰国防部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俄军就在顿涅茨克损失了超过230台重型装备。
俄罗斯国防部最近宣称,他们在8月12日控制了卢那察尔斯科耶村,又在16日表示一周内拿下了七个居民点。这种宣传更像是在为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因为战场的整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顿涅茨克,对普京来说,久攻不下,已然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外交桌上的多方角力
正是这种军事僵局,催生了近期密集的外交活动。泽连斯基在8月17日访问欧盟,与冯德莱恩会晤,核心目的就是在第二天与特朗普谈判前,先和欧洲盟友“对好表”。他需要确保欧洲与他在核心立场上保持一致。
欧洲的焦虑显而易见。随着特朗普政府逐步减少对乌援助,欧盟不得不承担起更多责任。冯德莱恩在记者会上重申,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并给予“坚如磐石的安全保障”。这既是对乌克兰的支持,也是在向特朗普喊话。
更不寻常的是,德国总理默茨、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等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决定集体陪同泽连斯基前往华盛顿。这种“欧洲代表团”的阵势,意在向特朗普表明,乌克兰问题是欧洲安全的核心议题,不容美国单方面与俄罗斯做交易。
普京则在另一条线上活动。他在8月15日与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会面,试探美国的态度。会后,俄军立刻加强了在顿涅茨克的攻势,显然是想在华盛顿会谈前,尽可能多地抢占地盘,用战场上的进展来施加外交压力。
特朗普的算盘与和平的代价
所有人都盯着华盛顿,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态度将决定一切。自今年一月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对乌克兰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他曾宣称能“24小时内解决危机”,也提出过承认克里米亚归俄的“和平方案”,但都被泽连斯基拒绝。
最近,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暗示,希望泽连斯基能“达成协议”,但并未明确支持乌克兰的领土诉求。他的国务卿马可·卢比奥更是直言,“和平协议的关键是双方都得做出让步”,并警告不要过早挥舞制裁大棒,以免谈判破裂。
这种模糊态度让乌克兰和欧洲都感到不安。特朗普政府似乎更倾向于促成一份协议,以宣告“和平”的到来,至于协议的具体内容,他似乎并不太在意。他与泽连斯基的关系本就紧张,今年二月两人在白宫因矿产协议问题发生激烈争执,泽连斯基甚至提前离场。
此次华盛顿峰会,特朗普计划邀请泽连斯基和欧洲多国领导人共同磋商,意图平衡各方利益。但他的核心目标是“协议”,而泽连斯基的核心目标是“主权”。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结语
8月18日的华盛顿会谈,注定不会轻松。特朗普罕见地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各方距离协议虽远,但和平的窗口依然存在”。这番话听起来充满希望,但现实却很骨感。
民意是各方都无法忽视的墙。最新民调显示,88%的乌克兰民众反对放弃任何领土;超过八成的欧盟受访者反对乌克兰割让顿涅茨克;即使在美国,也只有27%的人认为应该以割让领土为代价换取和平。
泽连斯基的强硬立场有坚实的民意基础,而普京也需要用一场“胜利”来回应国内的强硬派。双方的立场看似水火不容。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或许真的不在战场,而在谈判桌上。但目前看来,通往和平的道路依然被“安全焦虑”和“领土焦虑”双重堵死。
对于顿涅茨克的平民来说,他们在长达十二年的战火中流离失所,而和平的曙光,至今仍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