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美版问答网站Quora的日文提问,最近毫无征兆地引爆了中文网络。问题直截了当:“如果日本再次侵略中国,中国人会怕吗?”这个问题,连同近期东京IP对揭露日军罪行电影《731》发起的超180万次密集举报,共同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挑衅。
它们像两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却不是涟漪,而是深埋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下的惊涛骇浪。这种反应,让许多旁观者感到困惑,但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记忆不会说谎
历史的痛感,很多时候是具象化的。它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数字,而是哈尔滨平房区731部队遗址冻伤实验室铁门上,至今清晰可辨的抓痕。研究人员证实,那是当年被捆绑在零下三十度环境中的同胞留下的。
它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档案柜里,那份记录着三十多万遇难者的名册。其中最小的一个,来到这个世界才仅仅六个小时。最近,又有三十二位遇难者通过DNA技术确认了身份,他们的名字被郑重地刻上纪念墙。
它还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在其胃里发现的那些未能消化的树皮和棉絮。他在零下四十度的长白山孤身周旋,脚上只穿着草鞋。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种无法被时间稀释的民族记忆。
这种记忆甚至跨越了国界。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一封来自日本神奈川县教师山田茂的道歉信被单独陈列。他写道,自己的祖父曾是731部队的卫生兵,临终前嘱咐他必须替自己向中国人谢罪。
“快递”已今非昔比
当年的中国,工业落后,军备匮乏。而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少数几个完整的军工体系之一,能够支撑长期、高强度的现代化作战,并且无需依赖任何外援。
最近,福建舰完成了第三次海试,其甲板上歼-35战机电磁弹射起降的画面,让美国海军分析报告都指出该技术已领先现役航母。火箭军某基地的演训画面里,东风-21D导弹在戈壁滩竖起,弹体上“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标语醒目。
这正是中国网友几乎用一句话就能总结所有回答的底气:“先别说打不打得过,你以为还有机会下手吗?”或者更直白一点,如Quora上一位名叫“高原火箭兵”的中国用户的最高赞回答:“请打开谷歌地图,测量东京到北京的距离——那是东风导弹的快递配送范围。”
美国人推演过了
这种自信并非凭空而来。现代战争首先是信息战、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比拼。中国苦心经营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意味着有能力在第一岛链内有效压制潜在对手的海空力量。
这并非孤芳自赏的结论。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兵棋推演中,曾设想过日本海上自卫队介入台海的场景。推演报告明确指出,在没有美军直接支援的前提下,日方舰队的预计存活时间不超过一百二十分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早在1943年,日本关东军一份评估“三个月征服中国”的报告里,结论栏就被红笔批注:“严重低估中国平民抵抗意志——杨靖宇部抵抗时长已达预估值的15倍”。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形成了奇妙的互文。
算盘打不响的凝聚力
一些日本政客和媒体近年来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挑动年轻人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焦虑的投射。经济增长乏力、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心理落差让一部分人试图在幻想中寻求慰藉。
然而,他们再次低估了那种无法用GDP或军事参数衡量的力量。在重庆山火救援现场,数百辆摩托车组成人力运输线,车手们用背篓背着灭火器逆行冲锋。这张照片被收录进日本防卫省今年的《东亚安全评估》,报告将其称为“无法量化的防御参数:全民凝聚力”。
在B站,95后UP主用三维建模还原台儿庄战场的视频播放量高达470万次,弹幕被“勿忘国耻”刷满。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前,一位深圳程序员在鲜花中留下了一张写着代码的纸条:“if(侵略历史==true){自强=1;}”。
结语
所以,那个在网络上被反复提出的问题,答案其实早已写定。它写在福建舰的电磁轨道旁,那里两名00后女舰员的臂章上,绣着“杨靖宇支队”的番号。这是海军延续抗战部队编制的传统。
它也写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保险柜里,《731》的母带被妥善保管,柜门上贴着一张便签:“这里的真相比保险柜更沉重”。
历史从未被遗忘,它只是融入了血脉,成为了今天中国人看待那个问题时,那种震惊、不屑与坚定的底色。北平抗战纪念馆里,杨靖宇的私章静静陈列,印面上“收复山河”四个字,在灯光下投出巨大的阴影。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