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德国局势摇摆!以色列愤怒反应
发布日期:2025-08-06 02:05:23 点击次数:137

文︱陆弃

当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访以前,试探性地提及或许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可能,引发了公众的巨大反应,耶路撒冷也感到愤怒。不到两天时间,瓦德富尔急忙出来澄清,称“德国没打算马上承认巴勒斯坦国”,试图挽回那句模糊的外交话语,但反倒暴露出柏林在巴以问题上的软弱和两面手法。而与此同时,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已明确表示,准备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不是一时的情绪发作,而是西方国家对以色列政策失望、累积多时做出的制度性调整。

以色列极右翼的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激烈的言论,他声称德国承认巴勒斯坦等于“重新支持纳粹主义”。这种极端粗暴的指控,虽然夸张,但也准确反映出当下以色列政府的策略用语:只要有任何国家对其在加沙地区的政策提出质疑,就会被标签为反犹太主义,从而绑架对方的道德立场。这种模糊历史与现实的把戏,已经逐渐失去效果,特别是在加沙废墟上堆满数万平民遗体的场景下,联合国一再谴责以色列军队的暴行动作、呼吁开启人道主义通道的声音,却被内塔尼亚胡政府漠视得毫不在意。

瓦德富尔的言辞转变,反映出德国在道义责任和现实利益之间不断斗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包袱一直让德国对待以色列的关系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本应促使德国在面对任何形式的国家暴力和种族隔离政策时更加审慎,但实际上,这份历史重压反倒被用作限制外交行动的借口。瓦德富尔先提到“或许会承认巴勒斯坦”,紧接着又说“不是现在”,这样的模糊策略,实际上是在各种压力下努力保持与以色列之间的特殊关系,又不想完全站在历史错误一边。

其实,让人挺震惊的是,把承认巴勒斯坦国当成一种“惩罚以色列”或者“奖励巴勒斯坦”的手段,而不是理应得到的国际正义。一个民族长时间被军事占领、没有自治权、基本人权被系统性剥夺的情况下,居然还要等“时机成熟”或者“条件准备好”,甚至担心引发政治报复,这真是在彻底挖苦国际秩序。早在1974年,联合国就给巴勒斯坦安排了观察员的位置,像瑞典、爱尔兰、挪威、西班牙这些国家也陆续承认了巴勒斯坦,可国际大多数国家依旧犹豫不决,怕得罪华盛顿和特拉维夫。

眼下,这种局面正逐渐崩塌。法国、英国、加拿大相继释放出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信号,这也算是西方内部“耐心耗尽”之后的一次集体反击。这其实意味着在拜登政府逐渐显得软弱、特朗普重新登上白宫并推行亲以路线的背景下,欧美的核心国家开始谋求在中东话语权上的自主性。并不是说他们突然觉醒了“反以”情绪,而是在对以色列极右翼政万持续蚕食“两国方案”、破坏人道底线的反弹。当联合国人权办公室谴责以色列军队在粮食点击毙平民、轰炸医院、困死难民时,保持沉默其实就像在心头达成一种共识。

瓦德富尔的发言虽然后来收回了,但却准确揭示了核心问题:关于巴勒斯坦的认可,已经不应该,也不能再被拖延。这事儿不单单是地缘政治的押注游戏,更是对70多年殖民现实的一个正名。当以色列经常指控他国“纳粹倾向”以封杀对巴勒斯坦的支持,那些道德上的讹诈也在加快自己在国际上的孤立。如果德国能从历史阴影中跳出来,站到普世价值的一边,这已经不只是东东局势的问题,更是检验国家政治成熟度的关键。要真正弄明白的,不是“德国现在是否已经正式承认巴勒斯坦”,而是“德国还要在自我欺骗中等多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