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漢故事/印巴冲突观察员】
印度毁约断水 巴基斯坦要为水而战?
卡拉奇正午的街道上,送水员艾哈迈德的水车在坑洼路面颠簸前行。他拿起手机,用沙哑的声音对客户说:“萨拉姆,我的水车快空了,补满水后立刻给你送。”在城市的另一端,居民萨尔瓦盯着空荡荡的水缸叹气:“之前的水还能用,但现在又没了。”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巴基斯坦最大城市上演。卡拉奇40%的居民无法获得稳定自来水,2000万人在洪水肆虐与长期缺水的夹缝中挣扎求生。而这场生存危机的源头,直指北方邻国印度的一纸毁约决定。
01 毁约断水,一场预谋已久的地缘博弈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甘地区发生武装袭击事件。仅仅三天后,印度宣布正式中止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了控制印度河流域的四座主要水坝闸门。到6月21日,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在新闻发布会上强硬宣称:“印度将永远不再恢复执行该条约。”
这场“水战争”的导火索看似突发事件,实则埋藏于六十余年的历史积怨中。1960年,在世界银行斡旋下,印巴签署《印度河用水条约》,将印度河流域六条河流一分为二:
- 东部三条河流(拉维河、比阿斯河、萨特莱杰河)归印度控制
- 西部三条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切纳布河)划归巴基斯坦使用
这一安排表面上解决了争端,却埋下结构性隐患——巴基斯坦获得80%的水资源份额,而印度仅获20%。这种“下游占优”的分配格局,始终让作为上游国家的印度如鲠在喉。
条约签署后的65年间,经历了三次印巴战争和无数次边境冲突,水资源协议却奇迹般存活。但2025年夏天,这根最后的支柱轰然倒塌。
02 生命之河干涸,一个国家命悬一线
在印度水闸关闭后,巴基斯坦境内的奇纳布河水位骤降至历史最低点。当地农民在干裂的河床上绝望徘徊,河床龟裂的纹路如同这个国家经济的伤口。
巴基斯坦96%的年均可再生水资源依赖印度河,这条母亲河滋养着全国约70%的农田。农业不仅是经济命脉——贡献24%的GDP和40%的劳动力就业——更是生存根基。农业专家瓦贾哈特·马利克警告:“粮食安全已亮起红灯,可耕种土地正急速退化。”
旁遮普省和信德省的农田首当其冲。这些“巴基斯坦粮仓”生产全国80%的小麦和棉花,如今灌溉渠日渐干涸。农业部门预估,完全断水将导致粮食产量暴跌30%,经济支柱棉花出口可能崩溃——这对本就深陷经济危机的国家无异于灭顶之灾。
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同样触目惊心。在卡拉奇,送水员成为生命线。纳齐尔·艾哈迈德们驾驶着锈迹斑斑的水车穿梭于贫民窟,每次送水都要确认“之前的水还适合用吗?”而答案往往是“能用,但水又没了”。这座被评为全球五大不宜居城市之一的都市,正在缺水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03 法律战背后,国际秩序的真实困境
面对生存危机,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发出怒吼:“我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不能放弃任何一滴水!”巴方迅速启动法律反击,将印度告上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法院。
国际法专家一致认定:印度单方面终止条约违反《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更违背跨境水资源公平利用原则。但现实残酷——即便国际法院作出有利裁决,执行机制几乎不存在。
《卫报周刊》尖锐指出:此案揭示了国际法的“信任危机”。一位南非籍国际法院法官坦言:“危机的本质是国际政治的失败。”在权力政治面前,法律文书显得苍白无力。
更令人忧心的是水文信息的断供。印度中止提供洪水预警、河流流量和冰川融化数据,使巴基斯坦防洪抗旱能力瘫痪。今年雨季,失去预警机制的巴基斯坦可能面临灾难性洪灾,数千万人将暴露于自然灾害与水源污染的双重威胁中。
04 隐形战场,水资源争夺的多维博弈
在印度水利工程师的蓝图中,切断巴基斯坦水源并非空谈。虽然印度目前缺乏完全截流的基础设施,但已加速推进三大战略:
- 短期:通过水库冲洗扰动下游水流,停止共享水文数据
- 中期:加速建设帕卡尔杜尔、拉特勒等水电站
- 长期:在西部河流建造大型蓄水库和引水渠
水利专家评估,印度需5-10年才能实质改变水流量。但当下的小动作已造成伤害——5月印度突然冲洗印度河两座水库,导致下游水质污染加剧。
而巴基斯坦的困境因自身问题雪上加霜:
- 农业灌溉效率仅40%,远低于国际标准
- 输水管道老化导致45%水源在输送中流失
- 92%人口虽有饮用水源,但仅36%达到安全标准
水污染成为沉默杀手。工业废水、农药残留使印度河成为“毒流”,腹泻等水源性疾病已是儿童死亡主因。当流量减少,污染物浓度飙升,一场公共卫生灾难正在酝酿。
05 地缘棋局,中巴联盟的隐形威慑
在印度西北方向,中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峡谷中,五座梯级水电站正重塑亚洲水格局。这些工程形成“水龙头效应”,中国可调控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下游)19%的水量——而该河滋养着印度东北部75%的农田。
中国采取战略克制,承诺保障下游10%生态基流,建立水文数据共享机制。但雅鲁藏布江工程的战略威慑不言而喻:若印度对巴断水,中国可实施“以水制水”的对等反制。
同时,中国正协助巴基斯坦建设迪阿莫·巴沙大坝。这座450万千瓦的水电工程将赋予巴基斯坦对印度河上游的调控能力,与雅江工程构成“双保险”防御体系。
结语
水车司机艾哈迈德每天穿梭在卡拉奇的大街小巷,他的工作成为2000万城市居民的生命线。而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站在联合国讲台前的宣言仍在回荡:“巴基斯坦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滴水。”
干涸的印度河床裂开如龟甲,河岸边的农民抓起一把焦土。这场水危机已超越外交争端,成为生死存亡的考验。当法律在强权面前失效,当国际机构在政治博弈中失能,一个古老真理愈发清晰:在生存资源面前,人类从未真正摆脱丛林法则的桎梏。
